皮肤念珠菌病介绍
疾病简介 念珠菌性间擦疹,在腹股沟皱褶,臀沟,肛周以及腋窝,乳房下部,脐窝等间擦部位皮肤潮红,有针头大小丘疹,丘疱疹,水疱或脓疱,继之糜烂,渗液,结痂,边缘有片状鳞屑翘起,继发于尿布皮炎,肥胖,糖尿病,长期卧床及皮肤不洁,多汗,长期搔抓,摩擦等表皮损伤后,经常在水中作业者指趾缝易累及,局部浸渍肿胀,变软发白如腐皮,揭去后露出鲜红色糜烂面,有渗液,戴戒指处也易发病。
临床表现
念珠菌性甲沟炎和甲念珠菌病,甲沟红肿,触之发硬,后甲襞部与甲部出现裂缝,甲上皮消炎,重者为暗红色至紫红色堤状隆起,压痛,引起甲床炎,甲半月消失或下陷,念珠菌从甲床向甲深部感染,使甲下角质增殖和甲混浊,表面有横嵴和沟纹,高低不平,即为甲念珠菌病。
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常有内分泌异常如甲状旁腺或肾上腺功能低下,免疫缺陷等。特点有:婴儿期发病;慢性,复发性皮肤,甲,粘膜的念珠菌感染;一般不侵犯实质脏器,常累及头皮,颜面,四肢,特别是手掌,足跖。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隆起性脱屑,有时见皮角样或疣赘样角质增生皮损,称为角质增生性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性肉芽肿。口腔有白膜,口角糜烂,偶有咽喉,食管粘膜受累出现吞咽障碍及角膜念珠菌病,阴道,阴茎也可见红斑及白膜,对治疗有抵抗。
深在性皮肤念珠菌病,为念珠菌感染真皮,皮下等深部组织,可由局限性表浅性念珠菌病向深部发展形成脓肿,肉芽肿,或为全身泛发性表浅念珠菌病的症状之一,表现为丘疹,结节,脓疱,脓肿,部分溃破融合形成溃疡及肉芽肿,所属淋巴结也可累及,可出现发热及肌肉疼痛。
疾病治疗 一.内用疗法
制霉菌素:本品可抑制白色念珠菌,但不易从胃肠道吸收,故仅适于消化道感染或作为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感染。内服每次50万~100万单位,一日三次,连用1~2周。 两性霉素B及球红霉素静滴治疗内脏念珠菌病有一定效果,但毒性较大,须注意观察。国产庐山霉素与两性霉素B有相似的疗效。
克霉唑:成人每日剂量2~3克,分三次内服,连续用2周。
酮康唑:成人量200mg ,每日一次即可。还有人提出本品200mg,隔日服一次与每日一次,效果相同。
大蒜注射液20~40ml,加入葡萄糖液静滴,每日一次。疗效较满意,毒性亦小。
转移因子肌注隔日一次或内服甲氰咪胍300mg,每日四次,可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对促进病人康复有裨益。
二、外用疗法
皮肤粘膜念珠菌仅采用外用疗法即可奏效。临床应用可酌选龙胆紫、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球红霉素及咪唑类药等作主药,配制成溶液、软膏、泥膏或乳剂以供使用。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