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慢性假性肠梗阻病因是什么

发布日期:2014-10-17 20:41:27 浏览次数:1595

慢性假性肠梗阻(Chrollic intestinaleudo 一obstion , CIP )患者具有腹痛腹胀呕吐等肠梗阻样症状,体格检查可有腹部膨隆,肠蠕动波,然而未有器质性肠梗阻证据,称之为CIP 。事实上本病属于肠管动力紊乱,特点是反复发作,如无动力紊乱病因可寻时则称为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CllP )。

( l )慢性假性肠梗阻的病因分特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1 )特发性慢性假性肠梗阻病因:① 家族型:家族性内脏肌病、家族性内脏神经病;② 非家族(或散发)型:内脏肌病、内脏神经病。

2 )继发性慢性假性肠梗阻病因:① 累及肠道平滑肌的疾病:结缔组织病(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淀粉样变等),原发性肌病(肌强直性营养不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② 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家族性自主性功能失调、小肠神经节病等;③ 内分泌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嗜铬细胞瘤等;④ 药物:三环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物、酚塞嗓类、可乐宁、神经节阻断剂、吗啡、杜冷丁等;⑤ 中毒:铅中毒、蘑菇中毒;⑥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低钠血症等;⑦ 其他:放射性肠炎、南美洲锥虫病等。

不论是特发性还是继发性慢性假性肠梗阻,其基本病理改变都是肌病(平滑肌退行性变)和神经病(肌间或粘膜下神经丛退行性变)性损害。有的病例早期表现为神经源性病变,随病程发展,出现肌源性病变。

( 2 )慢性假性肠梗阻的诊断本病诊断困难,两种类型病变的区别在于对病变肠管进行活检后,显微镜下观察肠壁各层的病理学改变而确定。临床上几乎不能与不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鉴别。有证据提示为机械性肠梗阻,剖腹探查是可行的。当今,关键在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临床诊断可参考以下资料:

1 )临床上本病女性多于男性,特发性者有家族史。

2 )患者有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呕吐等临床表现,既往曾疑有肠梗阻病史。3 ) X 线检查:① 腹部平片显示肠腔扩张,立位时可见液平,类同机械性肠梗阻,但多呈节段性;② 钡餐检查(肠梗阻体征不明显时)显示胃肠排空时间延长。肌病性假性小肠梗阻有十二指肠显著扩张,结肠亦扩张,收缩减弱或消失,结肠袋缺乏;而神经病性的主要特征为小肠平滑肌收缩不协调;③ 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当肠梗阻体征不明确时可行此项检查,有利于明确部分患者的梗阻病因。

4 )消化道测压检查:直接小肠测压可较准确地区别机械性与假性小肠梗阻,并可明确假性小肠梗阻的病理类型。肌病性者表现为低频幅收缩波但协调,而神经病性者表现为收缩波幅正常,但不协调。

5 )氢呼气试验和核素检查法:本病小肠内可大量产生氢气,氢呼气试验中提前出现氢峰。核素检查可以有效地区分小肠的运转时间是正常还是延迟。

6 )剖腹探查:只在无法排除机械性肠梗阻时进行。可取全层肠壁组织活检,可明确所取组织的病理类型。

7 )其他:如小肠吸收不良的有关检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检查等,能帮助确定有无并发小肠吸收不良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 3 )慢性假性肠梗阻的治疗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对继发性CIP 针对原发病治疗,一般采取综合措施。

l )饮食疗法:急性发作期应禁食,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输液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非发作期或病情较轻时,以低脂肪、低乳糖和低纤维素饮食。

2 )抗生素应用:抗生素可减轻小肠内细菌过度繁殖引起的脂肪吸收不良和脂肪泻。因此强调应给予足够的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3 )胃肠动力药物应用:能使肠道动力增强的药物有胆碱能药物,如bathanechol 、胆碱醋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多潘立酮和甲氧氯普胺、全肠动力药西沙必利、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红霉素等。疗效报告不一,惟西沙必利有一定疗效。个别报告亦有应用纳络酮(吗啡拮抗剂)治疗取得满意疗效者。

4 )其他疗法:特殊减压治疗、手术治疗、肠道电起搏点治疗和小肠移植等均有待深人研究和评价。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