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脱性唇炎中医治疗
剥脱性唇炎(cheilitis exfoliativa)是由化学物,日光或不明原因所致的口唇的慢性炎症。剥脱性唇炎又称慢性唇炎、慢性光化性唇炎,是一种唇粘膜的慢性浅表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口唇干燥,有鳞屑或裂纹,反复剥脱,粘膜浸润肥厚。可能与日光照射,局部化学因素的刺激,附近病灶(如齿龈脓漏)或不良习惯(如咬唇)等有一定关系。
剥脱性唇炎皮疹常常开始于下唇的中部,而后逐渐扩展到整个下唇或上、下唇,有时结痂、裂口、干燥和疼痛,多数局部有刺感或烧灼感,唇部呈弥漫性肿胀,颜色正常,扪之较软。经过缓慢,病情持续数月到数年不等。该病易反复发作,而且复发后肿胀较前一次加重,如此而成为持久性的肿大。其临床特征为反复脱屑,粘膜浸润肥厚。本病与慢性光线性唇炎和慢性接触性唇炎有时难以区别,有人认为是同一疾病。目前倾向于将光线性唇炎看成独立疾病,而将原因不明、不能进行分类的慢性脱屑为主的唇炎列入剥脱性唇炎。
山东淄博古方中医疑难病研究所认为本病与唇风、紧唇、瀋唇相类似。如《外科证治全书》唇风记载:唇风多生下唇,初发痒红肿,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似无皮之状,此脾经血燥也。又如《诸病源候论》紧唇候记载: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愈乍发,积月累年,谓之紧唇,亦名瀋唇。中医认为多因脾胃二经湿热内蕴,郁久化火,火邪熏蒸而发病。
4.可有舔唇习惯。
剥脱性唇炎的中医症状表现有:
皮疹常常剥开始于唇的中部,而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唇或上唇。口唇干燥、肿胀,表面有鳞痂及皲裂,鳞痂脱落后显露红色光滑面,多数局部有刺痛感或烧灼感,反复发生,长期难愈。
剥脱性唇炎应该如何确诊:
1、本病多发于下唇,也有上唇发病者。病情长,有反复发作史,以冬、春干燥季节多发,严重者可四季发病。
2、唇粘膜肿胀,色暗红,干燥,有广泛灰白色秕糠状鳞屑,或有皲裂,局部发痒发干,灼痛不适。严重者可有糜烂、脓性分泌物,可影响到嘴唇功能(粘连后不能张开)。
具有以上病史及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与胃相表里,故唇病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即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脾胃湿热熏蒸可致红肿、糜烂、渗出,而日久血虚、阴虚而致皮屑反复剥脱。
检查剥脱性唇炎从临床症状上即可辨别,无需做西医检查进行辅助。
西医检查:斑贴试验阴性
鉴别诊断本病需与接触性唇炎、光线性唇炎、腺性唇炎等区别。慢性剥脱性唇炎有时伴有念珠菌感染,少数病人可伴有上皮瘤样增生。此外还应和盘状红斑狼疮、扁平苔藓等病鉴别。
1.接触性唇炎 有明确接触史,症状轻重与接触物的性质、浓度和频率有关,斑贴试验一般阳性。
2.光线性唇炎 与日光有直接关系,以下唇为主,夏季和户外工作者多见。
3.腺性唇炎 可看到肥大的腺体和扩张的腺管开口部,有时可摸到囊肿形成的结节,病理上粘液腺增生肥大,导管扩张,伴炎症性改变。
4.肉芽肿性唇炎 一侧口唇有无名的肿胀、肥厚。组织病理可见真皮内肉芽肿样改变。
5.盘状红斑狼疮 多侵及下唇,皮损边界清,红紫斑片,可有萎缩性变化及毛细血管扩张。
6.扁平苔藓 多侵及下唇,为淡白色斑片或浸润性斑片,其上可有水疮,很少有皲裂、出血等症状,在颊黏膜、齿龈、硬腭等黏膜可有相同皮损。病理有特征性改变。
剥脱性唇炎的预防和护理:
1、应注意减少岁唇部的刺激,外出应戴草帽或打伞避免阳光直射。
2、预防剥脱性唇炎,首先要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勿舔唇、咬唇或揭唇部皮屑。
3、饮食方面应注意减少刺激,少食辛辣厚腻之品,避免烟酒的刺激。
4、平时可以用油脂或护唇膏滋润唇部,常服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芡实、荸荠、赤小豆等
禁忌剥脱性唇炎应注意什么?
1.应避免寒冷、干燥、日光照射及污染环境的刺激。
2.嘴唇干燥时,切勿用舌反复舔唇,由于唾液中还有很多分解酶,不但不会减轻症状,更会加重病情。及时补充足量的水分,因为水分对于人体机能的均衡有很大帮助,可以有效防止嘴唇干裂。
3.不要过多的去处理脱屑,人为地去除容易损伤口唇,出现出血,容易发生糜烂、皲裂。
4.要加强对唇部的护理,可以用护唇膏来保护双唇。但应注意尽量选择添加刺激性成分少的无色唇膏,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可用香油或蜂蜜代替,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湿作用,减轻其干燥,增加美观。
5.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等不良嗜好,多吃新鲜的蔬菜,如黄豆芽、油菜、白菜、白萝卜等,增加B族维生素的摄取。
6.禁止乱用药物治疗,某些药物、化学添加剂等都是诱发和加重剥脱性唇炎的重要因素。
7.如需治疗,可在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可以采用中药熏洗、食疗等方法进行辅助治疗。
8.要保持好的心情,不仅有利于疾病的痊愈。
9.饭后及时漱口、选择无刺激性牙膏、坚持每日至少2次刷牙,保持口腔卫生。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