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患艾滋病却患上恐艾症
随着关于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日益增多,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在悄然出现:恐惧艾滋病,总是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每天提心吊胆,日子过得并不比真正的艾滋病患者轻松,这就是“恐艾症”患者。
专家指出,对待艾滋病,既要有预防意识和警惕观念,但也无需杯弓蛇影,过度恐惧,“恐艾症”不是身病而是心病,需要积极正确面对。目前的“恐艾症”患者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无高危性行为,但知道艾滋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所以他们老是觉得献血、理发、刮胡子等活动很可能让自己染上艾滋病,导致过分小心谨慎,极力回避各种可能被感染的场合。
案例:曾经献过血的李女士,在得知艾滋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后,就一直担心采血时所用的针头都不干净,怕自己被传染艾滋病,开始对血产生恐惧,不敢去医院,回避所有可能见到血的场合。甚至不敢使用公共厕所的马桶,对蚊子非常恐惧,认为蚊子咬过别人会携带别人的血传病等。
专家分析: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薛俭成表示,血液传播的确可以传播艾滋病,因此在拔牙、理发、刮胡子时选择卫生、规范的机构是很必要的。在医院输血前都要签输血同意书,他工作这么多年,还没有遇上一例患者因为输血或者献血而感染艾滋病的。但即使是这样,患者也应该建立尽量不输血和尽量少输血的概念,因为输血毕竟是有风险的。
而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握手、拥抱、说话甚至一起吃饭、共用电话)、钱币、卧具、马桶等,都不能感染上艾滋病,因此不必谈“艾”色变。
有过高危行性为,经常提心吊胆,处于高警觉状态,担心自己已感染艾滋病,整天把艾滋症状和自身的情况进行对照,越对照越觉得自己患有艾滋,如临大敌。
案例:刘小姐曾有过婚外高危性行为,3个星期后出现腹泻、感冒、身体发痒等症状,她惊恐万分,坚信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症状出现的第3天到最好的医院做了艾滋病检测,结果为阴性,过后3个月又做检测还是阴性。虽然医生说高危行为3个月后检测是阴性的话,可以99.9%排除,但她却认为自己就是那“0.1%”。
专家分析:艾滋病的确存在潜伏期,而且有的感染者潜伏期会长达10多年,因此有高危性行为者每3个月到半年都要做一次艾滋病检测,但一定要相信科学的检测手段,如果定期检测没问题,就没必要担心。
曾经有过高危性行为,看到“艾滋病”这三个字及艾滋病的相关报道就紧张不安和烦躁,但却不敢去医院做检测。
案例:肖先生曾经有过高危性行为,但他不敢去做检测,因为他认为反正现在艾滋病还没有很有效的药物可治,早知道还不如晚知道。
专家分析:这是恐艾症里最不可取的,有过高危行为并有感染艾滋病风险的人,为了不让自己的亲人处于艾滋病的感染风险下和不增加传播艾滋病的几率,一定要到医院检测。否则每天生活在艾滋病的阴影下,日子比艾滋病患者还难过。只要勇敢地面对才能正视生活,一旦发现真的感染了艾滋病,可尽早积极采取治疗,逃避解决不了问题。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