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阴性艾滋病是什么病

发布日期:2014-11-16 20:13:33 浏览次数:1600

背景

5月6日,钟南山院士公布对60名自述疑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研究结果:未发现艾滋病毒,未发现未知病毒。

5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钟南山院士的研究成果和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总体一致,可以肯定这个人群没有感染艾滋病。

一位名叫林军的男子,曾以“全体病友”的名义致信卫生部,说他们都出现了与艾滋病感染极为类似的症状,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但是,经过多次艾滋病病毒检测,都显示阴性。因此,他们自称是“阴性艾滋病感染者”。

中国疾控中心立即启动相关调查工作,至2010年1月,已招募59名自愿接受调查的“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者”。调查结果表明,该人群艾滋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此后,中国疾控中心又将调查对象的血液标本送往美国相关实验室进行病原学检测。目前,美方反馈称,已经检测的样本艾滋病抗体均为阴性,未检测到相关致病病原体。

请看有关专家的解读,“阴性艾滋病”是什么病?

传言

1

“阴性艾滋病”是艾滋病变种

【回应】检测结果排除该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或变异

广东省接到卫生部通知后,迅速成立专家组,包括临床医生、精神病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艾滋病学专家等,对这些“特殊病人”进行会诊和检查。目前,广东省疾控中心已根据症状,对8个样本进行了HIV、肝炎梅毒等抗体的检查,结果全部都是阴性。“结果很清楚,他们不可能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广东省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所所长林鹏说。

据了解,对于艾滋病来说,最可靠的诊断手段就是抗体检测,按照当前的技术手段,不存在感染了病毒却监测不到抗体的情况。国家卫生部艾滋病临床专家组专家、广州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蔡卫平说,虽然有极少数人某一次检测不到,但不会一直检测不到,而“他们用很多方法检测了很多次,有的人既检测了抗体,又检测了病毒,所以早已排除了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

专家介绍说,目前已知的艾滋病亚型或变种,都可以用现有的检测手段检测出来,比如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如果这些手段检测不出来,就不能证明是艾滋病。

传言

2

“阴性艾滋病”是新病毒

【回应】中国权威机构及美国有关机构检测,没有发现新的病毒

林军等59人在艾滋病病毒抗体多次检测阴性后,其中一部分人不再认为自己是艾滋病,而认为自己是“原因不明病毒感染者”。

经过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测,临床专家没有发现其中任何人有影响生命的临床疾病。此外,检测结果还表明:所有病友均未罹患梅毒这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除1例为丙肝抗体阳性外,其他人也均未感染丙肝这一指征性的血液传染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首席专家曾光教授介绍说,在国内检测判断林军等人并非感染新病毒的情况下,将样本寄给了美国的一家病毒检测机构,该机构能对1.5万种病毒和多种未知病毒进行检测。至3月31日,对1/3的样本检测表明,没有发现新的病毒。

林鹏说,从广东调查的情况看,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存在这种未知的检测不出来的病毒。

传言

3

“阴性艾滋病”是传染病

【回应】没有证据表明其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

在第一次调查排除艾滋病的基础上,卫生部又组织专家制订了“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并于2011年2至3月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和广东6省(市)开展了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目前共调查了40人,其中包括曾参与过第一次调查的15人。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分布于不同的市、县,未呈现聚集性,也未发现调查对象之间存在互相传染的情况;调查对象和密切接触者无共同的特异性感染症状和体征,未发现传染病传播的因果关系。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调查对象血常规结果基本正常,无感染性疾病的特征性变化。

据专家介绍,“我们没有发现患有传染病的证据。既然病人中多数人都认为是从性服务者处获得传染,那么应该是性服务者人群比病人更早出现更严重的问题。但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类似疾病在性服务者中发生流行。而且,病人所在地域不同,自诉发病时间也相差10年之久,彼此之间不存在传播的可能性。”

传言

4

“阴性艾滋病”可致死亡

【回应】“阴性艾滋病”起因为“恐艾症”,大部分调查对象能正常生活,未出现死亡情况

“阴性感染者”的说法并不新,在网上已炒了好几年。自称“阴性感染者”的人们建立了多个QQ群,宣泄恐惧情绪。广东省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都会接到多起艾滋病筛查申请,但真正检出阳性的感染者只占很小的比例,100人中都不到1个,绝大多数是有过高危行为后的“恐艾症”。其中,有部分人在多次筛查呈阴性后仍然不相信自己没有感染。

主持这59例样本在国内临床会诊的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主任李兴旺教授认为,受检人群多数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少数生化检查异常者,亦与其主诉的临床症状不相符合。从躯体症状和神经症性症状两个角度进行评估,考虑主要为精神因素所致。

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认为,单纯的精神因素完全可以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北京医科大学六院的黄悦勤教授认为,应激反应可以使躯体体征显著增多,免疫功能低下与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

【读报常识】

艾滋病恐惧症,俗称“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强烈恐惧的心理障碍,伴随着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对阴性检测结果持怀疑态度,总认为检测不准确或现有试剂检测不出来自己的病毒。

2011年广东等地发生的群体性自述阴性艾滋病事件,经卫生部调查检测宣布属于“恐艾症”,没有发现所述的未知病毒。

艾滋病恐惧症的主要表现是,精神抑郁、疑神疑鬼、严重失眠、对周围事物淡漠、体重下降、周身不适等反应。不少患者认为,自己身体不适就是因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反复拨打热线电话咨询或者反复去做艾滋病抗体检测。

随着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人们对艾滋病的关注和恐惧程度也不断提高,“恐艾症”人数不断增加。专家建议,人们不要浏览各种不实网络信息,不要听信谣言。“恐艾症”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缺乏了解或是一知半解,因此普及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是消除“恐艾症”的根本措施。(本报综合)

艾滋病恐惧症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