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艾滋病的预防方法
一是母婴传播。HIV检测阳性的妇女及孕妇,将艾滋病传给婴儿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第一种是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胎盘直接到达婴儿体内,使婴儿感染艾滋病病毒;第二种是怀孕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当婴儿经过母亲产道时,可以受到母亲携带的艾滋病病毒的感染;第三种就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母亲,乳汁中含有艾滋病病毒,当婴儿吸吮乳汁时,可感染艾滋病。这三种途径加起来的几率大概是在35%到45%,也就是说阳性的孕妇如果生小孩,她传给小孩的几率在35%到45%之间。
二是通过输血液制品而感染。例如血友病或白血病的患儿,接受了艾滋病病人的血液而感染艾滋病病毒。
目前我国有较大一部小儿患有艾滋病, 小儿童艾滋病危害了不少的儿童的健康,也增加了不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有些人对小儿艾滋病还不是很了解,哪些小儿艾滋病都有临床表现呢?那么儿童艾滋病的都有哪些特点呢?
小儿艾滋病的临床表现,除无淋巴结病变、卡波济氏肉瘤及机会性感染外,其他症状与成人患者相似。几乎所有艾滋病儿童均有肝脾肿大,间质性肺炎和发育差的表现。
对记录艾滋病存活者资料的分析表明,艾滋病诊断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年龄都与存活率有关。有50%的儿童在确诊后存活12个月,不足12月龄的卡氏肺囊虫肺炎患儿的一年存活率仅为30%;年长卡氏肺囊虫性肺炎患儿为48%;其他病情的年长儿为72%。这些发现在性质上与不同临床中心调查的结果相一致。临床表现的特征出现在儿童组早期,通常在4~8月龄的儿童中出现包括卡氏肺囊虫肺炎、消瘦综合征和脑病等症状。
在表现较早及较迟的儿童中都会出现从持续性中耳炎直至重型细菌性脑膜炎或肺炎。在机会性感染中儿童艾滋病患者与成人患者不同之处是儿童艾滋病患者细菌性感染十分多见,而卡波济氏肉瘤较成人少见。实验室检查中大多数儿童艾滋病的淋巴细胞绝对数正常,这是区别于成人艾滋病的唯一免疫学指标。
因免疫功能缺陷,易并发严重的细菌感染。小儿艾滋病在今后成长过程中,不仅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发展为艾滋病而夭折;同时,由于他(她)携带艾滋病病毒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有可能在妊娠、分娩和哺乳期,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孩子,被称为艾滋病的母婴传播。大部分从母亲处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婴幼儿,会在3岁以前死亡。而所谓母婴阻断,是指在艾滋病病毒感染妇女怀孕后,通过孕妇用药、婴儿出生时用药以及人工喂养,阻断艾滋病病毒从母亲传给孩子。如果接受干预的新生儿在出生18个月后HIV抗体为阳性,则证明母婴阻断失败。
医学证明,有效的艾滋病母婴阻断通常可将母婴垂直传播率降到2~5%。具体措施包括三个步骤:
1、艾滋病病毒感染妇女怀孕3个月(28周)时开始使用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在新生儿出生后,母亲和孩子继续用药,是最为有效的干预方式。因为母婴感染最易发生在分娩期间,越接近分娩,危险性越激增,而最危险的时刻就是在分娩时。简言之,如果能用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降低母亲体内的病毒,孩子的感染几率就会降低。
3、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而言,不能由本人哺乳,选择品质优良与安全的母乳替代品、采用人工喂养法以避免产后艾滋病经由母乳传播,是必需的。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生产之后,在很长一段之内,在今后若干年的生活中,都要避免妈妈的血液或者是体液再接触到小宝宝,比如说妈妈做家务活,或者是其他原因不小心损伤了皮肤,出血了,一定要尽可能避免血液甚至伤口的渗液和小孩接触。通过多种方式结合预防,应该说能够比较有效地阻断艾滋病病毒在母亲和婴儿之间的传播。
艾滋病,虽然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是在大多数老百姓心目中,仍然是一种遥远的、与自己毫不相干的疾病。人们羞于、耻于谈论艾滋病,更多的人则对艾滋病一知半解,抱着一种回避的心态。然而,当艾滋病疫情在我国迅速蔓延,当艾滋病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时,如果我们连正视艾滋病的勇气都没有,又何谈消灭艾滋病?
艾滋病防控,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人们对艾滋病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即人们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艾滋病患者,尊重和保护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权利,克服社会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让艾滋病人能够毫不忌讳地告诉他人自己是AIDS,能够像普通疾病患者一样生活在阳光下,才有可能有效地阻止这场世纪瘟疫的蔓延。
近年来,我国借助各种媒体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但是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控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来自社会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恐惧与歧视。
市疾控中心主任助理梅林说:目前,我国对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感染者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尽管患者得到了很好的治疗,但心灵上的抚慰却仍然是艾滋病患者所渴求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疾病受害者,应该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家庭和社区要为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高危行为、配合治疗,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患者及感染者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命,也有利于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和维护社会安定。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