匐行疹的癥狀及治療方法
目錄1 拼音2 英文參考3 概述4 疾病名稱5 英文名稱6 別名7 分類8 ICD號9 流行病學10 病因11 發病機制12 匐行疹的臨床表現13 匐行疹的并發癥14 實驗室檢查15 其他輔助檢查16 診斷17 鑒別診斷18 匐行疹的治療19 預后20 匐行疹的預防21 相關藥品
1 拼音fú xíng zhěn
2 英文參考creeping eruption
3 概述1874年Lee發現某些寄生蟲移行人體皮膚引起的線狀損害,定名為匐行疹,但他不知道是什么寄生蟲,直到1926年Kirby-Smith、Dove及White才證實是寄生在狗、貓體內的巴西鉤蟲的幼蟲所引起,以后又發現某些線蟲、絲蟲、絳蟲的幼蟲也能引起這種損害。
匐行疹(creeping eruption)又名移動性幼蟲疹(migrans)、幼蟲移疹、幼蟲移行癥、皮膚游走性幼蟲病、游走性線狀表皮炎、潛行疹、沙蟲病、管道工癢疹等諸多名稱。系鉤蟲、蠅蛆、絲蟲及頜口蟲的幼蟲在人的皮膚移行掘進所引起的線狀損害。
匐行疹好發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兒童,在我國東南部也有散發病例報告。夏季為好發季節,好發部位為手、足及小腿。糞中的蟲卵孵化成感染性幼蟲時,當人體特別是兒童接觸幼蟲時,即被其鉆入皮膚而發病。幼蟲侵入皮膚后數小時即出現癥狀。開始局部自覺微癢,亦于皮面,亦有呈條索狀者。在皮損處找到貓鉤蟲、犬鉤蟲,豬的頜口蟲、馬蠅、馬胃蠅等的蚴蟲,即可確診為匐行疹。
匐行疹的皮疹特點為紅色隧道狀、蜿蜒狀皮損,各種幼蟲有特有的皮疹特點,可有紅斑、丘疹、丘皰疹、結節等非特異皮損及繼發疹,皮疹可持續數月。匐行疹患者約有1/3出現暫短性肺部浸潤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在痰內偶見鉤蚴。少數患者可出現失眠、體重減輕及精力不集中。
加強衛生宣傳教育,避免接觸被貓犬排泄物污染的泥土,改善和注意個人衛生,勿吃不潔食品,在流行區工作要加強個人防護和飲食衛生,都可有效預防匐行疹。
匐行疹治療方案為:1)局部用液氮或干冰冷凍殺死幼蟲,每次一分鐘;2)將幼蟲取出皮損也可治愈;3)全身損害重或繼發感染者應進一步對癥處理。
4 疾病名稱匐行疹
5 英文名稱creeping eruption
6 別名migrans;移動性幼蟲疹
7 分類皮膚科 寄生蟲、昆蟲及其他動物性皮膚病 蠕蟲病性皮膚病
8 ICD號I25.8
9 流行病學匐行疹多見于熱帶,東南亞不少見,我國東南地區亦有報告。匐行疹最常見于熱帶及亞熱帶受傳染的貓、犬糞污染的沙地潮濕溫暖地區,糞中的蟲卵孵化成感染性幼蟲時,當人體特別是兒童接觸幼蟲時,即被其鉆入皮膚而發病。
匐行疹多發生于夏季,多見于兒童,各種寄生蟲引起的匐行疹表現的癥狀基本相似。幼蟲鉆入皮膚后,潛伏數小時,在侵入部位出現瘙癢性紅斑、丘疹和水皰等非特異性損害,2~3d后幼蟲開始向前爬行,可直線前進也可蜿蜒前進,形成曲折的表皮內隧道,每日向前伸延數毫米到數厘米,皮疹表面呈淡紅色,約2~3mm寬,略隆出皮面。匐行疹患者感奇癢,常因搔抓形成繼發性感染,出現條狀的淺表潰瘍或濕疹樣損害。幼蟲在幾日或幾周內停止移行,幼蟲停止移行時可在局部形成硬結,蟲體多停留在損害的末端不遠處,瘙癢可持續數月之久,以后皮膚干燥結痂。皮疹多發生于足部、手部、小腿下端、面部等處,數目多少不定,一般是一條,有時可多條,有的皮疹可相當廣泛,某些動物絳蟲蚴引起的皮損為可移動的皮下結節,有壓痛和奇癢,亦有的僅為丘疹樣的皮疹。
匐行疹患者約有1/3出現暫短性肺部浸潤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在痰內偶見鉤蚴。少數患者可出現失眠、體重減輕及精力不集中。
10 病因匐行疹多由巴西鉤口線蟲(貓鉤蟲)、犬鉤蟲和寄生于貓、豬的頜口蟲、馬蠅、馬胃蠅等的蚴蟲侵入人體皮膚所引起。寄生在狗、貓體內的鉤蟲的幼蟲是匐行疹的主要病原體。寄生在其它動物體內的鉤蚴、絳蟲蚴、絲狀蚴及寄生在人體十二指腸內的鉤蟲和美洲鉤蟲也能引起匐行疹。
當人體接觸含有此種蚴蟲的貓、犬的糞便排泄物所污染的泥土,或食未經煮熟的含有此種蚴蟲的肉食,即可引起匐行疹,此類蚴蟲多寄生于皮膚表皮下或皮下組織,故皮損多見,偶有侵犯肺部及其內臟者。頜口蟲的蚴蟲尚可寄生于一些淡水魚和青蛙、鱔魚等體內,如食用此等未煮熟的魚類亦可致病。四川地區發現的肺吸蟲,其幼蟲也同時發生胸膜和皮膚的游走性幼蟲病。這些有感染性幼蟲在土壤中發育,當人尤其是兒童接觸被污染的土壤和水源時,即可被感染,幼蟲可鉆入皮膚而發病。
11 發病機制當人體接觸含有此種蚴蟲的貓、犬的糞便排泄物所污染的泥土,或食未經煮熟的含有此種蚴蟲的肉食,食用此等未煮熟的魚類,青蛙、鱔魚。即可引起匐行疹,此類蚴蟲多寄生于皮膚表皮下或皮下組織,故皮損多見,偶有侵犯肺部及其內臟者。幼蟲在肺部移行,引起機體對蠕蟲的一種過敏反應。
12 匐行疹的臨床表現在一定環境條件下,蟲卵發育成第三期幼蟲開始感染人體。幼蟲侵入皮膚后數小時即出現匐行疹癥狀。幼蟲在皮內移行,開始局部自覺微癢,亦有呈現較硬小腫塊者,隨著蚴蟲在皮下移動,皮膚出現淡紅色蜿蜒曲折的線狀損害,微隆起于皮面,亦有呈條索狀者。長度不定,一般蚴蟲每天移動約數厘米,皮損繼續推進,可長達15~20cm,舊的損害可趨向消退,蚴蟲移動經過中,亦可暫時靜止數天甚至數月。有時蚴蟲常隨指甲搔抓而移動,可因繼發感染化膿,自覺間歇性刺痛或瘙癢,多發生于暴露部位,也可見于臀部、外陰。
13 匐行疹的并發癥匐行疹可并發Loeffer綜合征,肺部暫時性、游走性浸潤變化,血中嗜酸細胞可高達51%,痰中可達90%。
14 實驗室檢查血嗜酸粒細胞通常增多。肺部短暫性浸潤可借肺部X線檢查顯示出來。
15 其他輔助檢查匐行疹的病理:動物幼蟲對人體不能適應,在人體內一般不能發育成熟,多停留在幼蟲階段。因此,在人體內無成蟲或蟲卵可見;同時,幼蟲也不能達到其正常寄生的部位,而在移行經過的組織和器官內產生異位性病變。其在皮膚內通常穴居于粒層或棘層,隧道附近的皮膚內特別是在血管周圍有慢性炎癥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線蟲蚴在皮膚內移行位置稍深,但炎性反應基本相同。
16 診斷食用未煮熟的魚類,青蛙、鱔魚。接觸含有此種蚴蟲的貓、犬的糞便等。皮膚出現淡紅色蜿蜒曲折的線狀損害,微隆起于皮面,亦有呈條索狀者。長度不定,一般蚴蟲每天移動約數厘米,皮損繼續推進,可長達15~20cm,舊的損害可趨向消退,蚴蟲移動經過中,亦可暫時靜止數天甚至數月。在皮損處找到貓鉤蟲、犬鉤蟲,豬的頜口蟲、馬蠅、馬胃蠅等的蚴蟲,即可確診匐行疹。
17 鑒別診斷根據匐行疹的皮疹特點一般不難診斷。在皮損中挑出蟲體或病理組織中查見蟲體即可確診。但匐行疹要和疥瘡、裂頭蚴病、絲蟲病、血吸蟲皮炎、鉤蚴皮炎相鑒別。
18 匐行疹的治療1.內服噻苯噠唑(thiabendazole), 按25~30ml/㎏計,早晚兩次分服,連服2~3天。甲苯達唑100~200mg,口服,每天2次,連用3~4天,兒童酌減。
2.局部應用地塞米松乳劑薄膜封包,可減輕痛癢,使蚴蟲停止移行。
3.于皮疹表面可用液氮冷凍或用氯乙烷噴射能將幼蟲很快殺死。
4.皮疹面積不大范圍不廣亦可手術切除。
5.阿是穴針刺治療。
19 預后匐行疹舊的損害可趨向消退,蚴蟲移動經過中,亦可暫時靜止數天甚至數月。
20 匐行疹的預防加強衛生宣傳教育,避免接觸被貓犬排泄物污染的泥土,避免赤足在泥中行走。兒童不要直接接觸狗、貓等動物。改善和注意個人衛生,兒童不要吸吮手指,飯前便后要洗手。勿吃不潔食品,勿食未煮熟的魚、肉類。在流行區工作要加強個人防護和飲食衛生。
21 相關藥品噻苯達唑、地塞米松
相關文獻點此查看相關文獻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