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毒物或为四氧嘧啶 可致肝损伤
某教授在实验室门口贴了十个大字,对本次投毒事件深表惋惜 晚报记者周斌现场图片
晚报讯昨晚10:13,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该校一名在读医科研究生因身体不适入院,后病情加重。通报中,复旦大学方面续称,警方介入后称该生寝室饮水机检出有毒化合物,并基本认定同寝室一同学存在嫌疑,目前事件仍在进一步调查。记者上午获悉,犯罪嫌疑人林某已被刑事拘留。
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的《关于我校一研究生突发事件的通报》中写道:我们非常痛心地向复旦师生和社会通报一起不幸事件。4月1日,复旦一名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出现身体不适。当晚,被转送至我校某附属医院就诊。入院后病情加重,先后出现昏迷、肝功能衰竭等症状。医院组织了多次全市专家会诊,并经病因学检查,未发现病因,学校要求医院全力救治,并请上海警方介入调查。
复旦通报中续称,事件发生后,学校成立了工作小组,组织医疗力量全力抢救,积极配合警方侦查案件。 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在该学生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4月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 通报最后表示,目前案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复旦官方微博为这名入院学生点起了祈祷的蜡烛,生命脆弱得让人心痛,更揪心的是孩子父母。如果爱能稍稍挽回悲剧,让我们祈祷。
连线中毒学生之父:孩子仍在抢救医生称为肝损伤
复旦大学4月15日晚通报称一研究生病重,寝室饮水机检出有毒化合物,基本认定一室友涉嫌投毒。今天上午10点记者与该研究生黄某的父亲取得了电话联系。黄爸爸说,4月初,从学校方面获悉儿子发病的消息,立即从四川老家赶到上海。黄爸爸告诉记者,昨天他到医院去看了儿子,医生说是肝损伤,现在还在抢救。
记者了解到,黄某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也双双下岗。 他妈妈还在老家,非常着急。 黄爸爸说,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上,孩子从来没让他和妻子操过心。 2005年,黄某以优异成绩考进了上海复旦大学,因为家庭困难,他每年春节才回一次家。 他跟我们说,他在学校跟老师、同学相处得很好。 对于现在发生的一切,黄爸爸至今不敢相信。
黄爸爸告诉记者,昨天他到医院去看了儿子,医生说是肝损伤,现在还在抢救。而因为在上海人生地不熟,这些天来,他住在一处家庭旅馆里。
采访同楼学生家长:上周四楼下停着警车
晚报讯今天上午9:30,记者来到事发的复旦医学院研究生寝室楼。记者采访了楼里的多位学生,很多人表示听说过此事,但不清楚详情,不止一名学生向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得有多大的恨啊?非要用投毒不可?
事发寝室楼是一幢5层高的老式楼房,通道口还贴着文明卫生楼的标牌。这栋宿舍楼都是研究生住宿楼,研一到研三都有。楼内的寝室基本为四人一间,大多数学生并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大多摇头不说。
记者在这里遇见了一位来自安徽的家长,他来这里看望孩子住了一周。他告诉记者,上周四,他看到寝室楼下停了一辆警车,当时就轧热闹问了点情况。听说受害学生一开始被送到中山医院的滞留观察室,后来又被送到ICU,院方一开始分析是食物中毒,后来又觉情况比较严重,于是报警,随后警方到校调查。
这位家长表示,现在的学生不大重视人际交往,平时总是埋头做自己的事情,碰到问题也不会注意解决方式。他也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注意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方式,还要适当调试心理。
针对网上流传的一种说法,毒药可能是学校实验室里的试剂,一名学生表示不大可信:学校实验室对有毒害可能性的试剂都有严格规定,使用前必须登记,也许毒药是犯罪嫌疑人自己购买的吧?
采访复旦教授:应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
记者来到出事寝室楼对面的基础医学院的大楼,随机上到7楼,在一个实验室外的橱窗口,已经张贴了一篇研究生被投毒的新闻报道,而在报道下面,更是用A4纸打印出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黑体大字。张贴这张报纸和A4纸的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常务副主任吴根诚教授。
太惨了,这是完全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医学生应该是社会上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人! 吴教授告诉记者,大学实验室对实验用品有严格规定,但这也是防外人;如果一个学生处心积虑要下毒,可能难以防备。
当记者询问到四氯化碳这种药物时,吴教授表示这是一个临床医学生在做肝损害模型实验中的常用药。
对于此次事件,吴教授认为,应该吸取教训,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目前,医学生人文教育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是学不完的,医学生更要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做学问。医学生相比其他专业学生来说,可能学习压力更大一些,但是要提倡良性竞争。
人际关系占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头,专家指出
四大原因导致寝室关系最难处
1994年清华大学铊中毒事件,如今复旦又现饮用水投毒事件,犯罪嫌疑人为同室室友,已被警方控制。今天早上,记者采访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李正云、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两位教授表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大头,极端个案只是极少数,但过度竞争、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缺乏包容等却导致学生之间矛盾不断。
每个学期都有学生因室友相处求助
在全国各大高校的心理咨询室里,学生来咨询的问题几乎都少不了人际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曾经做过调查,发现学生咨询的问题中有1/3和寝室关系、班级同学关系、学院同学关系有关。
老师,你能不能帮我跟辅导员说说让我换个寝室? 我是外地来的,我总感觉到他们联合起来孤立我。 每个学期,都会有学生因为这些问题来向心理老师求助。李正云教授和叶斌教授分析,有四大原因导致大学生的寝室关系成为最微妙、最难以调和的关系之一。
第一是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高校和中学不同,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也带来各自的文化、生活习惯、行为、价值观。由于学生的寝室不是自己挑选而是由学校安排,一些学生互相之间缺乏包容别人生活习惯的大度,互相之间就容易产生矛盾。一些外地学生曾找心理老师倾诉,感觉有一堵无形的墙,阻挡自己和本地学生的融合。
第二是不分城镇还是农村,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学生们都感觉到个人的独立空间变小甚至没有了。由于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多子女家庭,生活条件改善的今天,大多数家庭也能给孩子一人一个房间。到了高校寝室,他们原本享有的个人生活环境就发生了改变。人均享有的空间面积缩小,需要分享,寝室的卫生、电力、热水问题的都有一个适应和分享的过程。然而,大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家庭里没有接受相关的训练,也没有经验和意识,于是分工打扫卫生要么不愿意,要么很勉强,这些看似细小的生活琐事,却很容易积累成矛盾。
第三,学业压力。直研直博的名额竞争激烈,而成绩的等第也会影响自己的未来,所以无学的大学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压力,在关键时刻矛盾也容易激化。
第四,太计较,缺乏包容心。现在一些学生来咨询时说起导致寝室关系恶化的原因,往往是一些非常细小的问题,在很多年长的人看来这些问题根本不值一提,然而一些年轻的学生却会非常在意。有的大学生总觉得同学说话做事是特别针对自己,是看不起自己,惯于从消极方面考虑问题;有的学生则习惯过度解读别人的言行,缺乏包容。
晒和竞争让大学少了温情
为什么常常是优秀学生发生意外?为什么时不时有学生在竞争过程中发生恶性事件?这固然可能有学生的个人因素,往往不是单方面的错误。但是,综观现在大学校园甚至全社会,竞争和晒无处不在。
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教育孩子不能输给别人,有好机会自己要抢,即使是好朋友,在机会面前也要看淡情谊;中小学里,一些小学生在同学面前说自己天天看电视,但回到家就猛啃辅导书。这种竞争的文化同样出现在高校。同时,现在独生子女缺乏从小学习互相谦让的机会也是原因之一。学校、家长们也忙于教孩子学习知识,却忽视了引导孩子学会吃亏、学会包容。
晒文化是近年来的一个新的趋势,现在的社会喜欢外向、努力展现个人魅力和个人形象的人,沉静而追求内心涵养的氛围却并不浓。在学校里,往往是开朗活泼、乐于奔走、善于沟通和展示自我的学生最受欢迎,但是人群中还有大量安静、内向性格的人。当前者在各种场合暴晒自己、享受自己快意的时候,即使无意伤害,却也很容易无形中伤害到别人。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仅依靠高校心理部门,更重要的是家长、中小学从小就要进行良好的引导,在幼儿、少年时期,就种下一颗心理健康的种子。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