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的就医误区
患者2:“在诊所打过针,但具体什么药 不知道,现在还很痛。”
这是发生在急诊科常见的一幕,而每当我就是这个医生的时候,我总是深有感触:如果患者能早服药可能已经好了,如果患者能不只想着止痛而有条理地讲述病史就好了,如果能自己详细地观察自身的一些症状就好了。
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在对肠炎的认识上,许多人仍有很多误区。
肠炎就是食物中毒?
很多患者在问完病史后,常问医生自己是否是食物中毒了,因为大多食物中毒者也表现为上吐下泻,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1994年卫生部颁发的《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明确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从这个概念可清楚地了解,中毒的原因可以是食品细菌污染、食用有毒动植物以及把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当作食品误食。临床上诊断食物中毒常根据其群体性,即有多人进食相同食物后先后或同时发病,尤其是十人以上的集体性食物中毒有其鲜明的特征。一般食物中毒发病突然,病人进食的是同一种中毒食品,临床症状也基本相同,大多数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以急性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
肠炎是指肠粘膜急性或慢性炎病。肠炎可作为仅侵害小肠的一种独立疾病,但更常见的是胃、小肠和结肠的广泛炎症。肠炎的病因可以是细菌感染或毒素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如进食生冷食物或某些药物)。因此,肠炎和食物中毒在一定情况下意义相近,但肠炎比食物中毒范围更广,而我们平常讲的肠炎特指急性肠道炎症,多因吃了被污染的家禽、家畜的肉、鱼,或吃了嗜盐菌生长的蟹、螺等海产品及吃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了的剩菜、剩饭等而诱发,以沙门菌属和嗜盐菌(副溶血弧菌)感染最常见,病毒亦可见到。
为什么和我一起吃
的人不会患病?
部分患者认为,既然是食物细菌污染引起,那共同进食者就应同时患病。其实不然,发病与否还和每人进食的量、个人的免疫力等多个因素相关,故并不是一起吃的人都会患病。
腹痛就用止痛药?
从医十余年,常见有部分人(多为年轻人)家中常备有索灭痛、芬必得、英太青等止痛药,不管是哪里痛,先来一颗再说。其实,医疗上对止痛是很有讲究的,对原因不明的腹痛更是不主张止痛,因为止痛会掩盖病情的观察和病因的探究。胃肠道疾病引起的腹痛多因痉挛引起,故医生多处方阿托品或654-2等解痉药物,而不用传统意义上的解热镇痛药。
拉肚子就要止泻?
很多人认为,拉肚子了,“止牢不拉了”就万事大吉了,因此,常到药店买止泻药。其实,腹泻也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快速止泻并不是一种好的治疗方法。记得我从医第二年时,一位中年妇女就是因为急性肠炎,她在药店就单买了止泻药口服,腹泻是马上“止牢”,却出现因肠道细菌和毒素入血引起的感染性休克,生命垂危而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抢救。从此以后,告知腹泻患者不要擅用止泻药也成为我的习惯。临床上,医务人员多在用抗生素等,对因治疗后还是腹泻不止并造成脱水或血压不稳的患者才主张应用止泻药。不进行相关的病因治疗而单用止泻药是不可取的。
拉肚子就要输液?
很多患者一有腹泻,不管多少次,见到医生时总要求予以输液,“这样才能好得快点”是他们的理由。其实,腹泻患者输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补充丢失的液体。当对于腹泻次数不多时,机体完全能够代偿而不必补液。对于腹泻次数多又无恶心呕吐的患者,则可以通过口服补液的方法补充丢失的液体,如民间用糖盐水就是很好的方法。对腹泻次数多又因有呕吐不能口服者、脱水严重者、年老体弱又有基础疾病者,医生才处方输液。
医生提醒
大多情况下,急性肠炎经治疗后2-3天内好转,但也不能盲目认为是小病,患者在家观察期间,尚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腹泻仍不止并出现明显口干症状者,常提示脱水严重,需要进一步补充液体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故应再次就医。
腹泻虽止但出现发热、寒战者,提示全身的炎症反应加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费力、低血压休克或其它症状,均是再次就医的指征。
便后应观察大便性状,若出现脓血者,提示患者很可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肠炎,可能是细菌性痢疾,建议再次就诊,加强抗炎治疗。
无论原先在哪一级的医疗场所治疗,再次就诊时应带上上次就诊的病历或药物,无病历记载者应尽量明确已用药的药名,以便再诊医生的病情评估和用药。
(作者系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