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出血性直肠炎
什么是出血性直肠炎?出血性直肠炎是直肠炎的一种,即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直肠的无菌炎症。发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腹痛最多见,病初常表现为逐渐加剧的脐周或左中上腹阵发性加剧性腹痛,腹痛发生后即可有腹泻,粪便初为糊状而带粪质,其后逐渐转为黄水样,继之即呈血水状或赤豆汤和果酱样,甚至可呈鲜血状或暗红色血块,粪质少而具恶臭,无里急后重。出血量多少不定,轻者可仅有腹泄,或仅为粪便隐血阳性而无便血;严重者一天出血量可达数百毫升。腹泻和便血时间短者仅一到两天,长者可达一月余,且可呈间歇发作或反复多次发作。呕吐常与腹痛、腹泻同时发作。呕吐物可为黄水样、咖啡样或血水样,也可呕吐胆汁。起病后即可出现全身不适、软弱和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热一般在38℃~39℃之间,少数可达41℃~42℃,但发热多于4至7天暂退。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等。
对于这种病,西医的常规治疗是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和激素灌肠。如肠段溃疡面积较大且长时间用药效果不好,可考虑做肠段切除手术治疗。中医对此病的治疗主要是内服中药和中药灌肠法,以提高免疫力,解决出血和大便次数多的问题。建议患者3-6个月做一次肠镜检查,了解病变部位和范围,由专科医生再结合其临床症状辨证用药。
出血性直肠炎在没有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很可能给身体带来严重危害。专家指出,病情轻重不一,病变仅及肠粘膜者多为轻型,病程通常为7~21天,复发者较少,而且病愈后常无后遗症。病变严重者可在起病后1~2天内出现大量便血而致休克,或在腹痛便血后1~2天出现高热、抽搐、意识模糊和昏迷等严重中毒症状。此外,若病变侵及粘膜肌层,累及浆膜,出现较深的坏死、平滑肌断裂者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肠穿孔和急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作为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疾病,治疗往往难以彻底,容易复发,导致许多患者对治疗信心不足,甚至放弃治疗。其实,出血性直肠炎的治疗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关键是要找到病因、专业治疗。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