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内套叠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有人认为直肠冗长是发病的必备条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多数作者认为直肠内脱垂是一明确的功能性直肠疾病,并将直肠内脱垂视为直肠脱垂的前期,极可能发展 为直肠脱垂。亦有人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直肠内黏膜松弛,长期用力排便导致粪便将直肠黏膜向远端牵拉,形成黏膜的移位有关。张连阳等应用经腹手术治疗直肠 内脱垂,发现此类患者常伴有子宫内脱垂及后倒等盆底脱垂的病理改变。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其机制可能是:直肠下端内的粪便引起便意,在该部分粪便排出的同时,直肠黏膜向下脱垂阻塞肠腔,使近端肠内容物不能进入直肠远端,愈用力阻塞愈明显,便意 愈重。但当腹部放松后,黏膜回缩,肠腔开放,近端粪便进入远端直肠,故可再次解出少量粪便。直肠指诊提示直肠腔内黏膜松弛,并且黏膜堆积,手指被黏膜包 裹,肠腔变小。排粪造影可见典型的黏膜脱垂呈杯口状的影像。
2.分类 根据套叠的鞘部以及套入部累及的范围,直肠内套叠可分为直肠黏膜脱垂和全层直肠套叠两类
(三)治疗
先行保守治疗,如指导饮食、多饮水、多吃纤维素性食物,养成定时排粪习惯,必要时可辅以栓剂或灌肠,部分患者可以治愈。经一段时间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1.经直肠行远端直肠黏膜纵行缝叠加硬化剂注射固定术 患者取截石位,在远端直肠后壁及两侧壁分别用肠线纵行连续缝合松弛的直肠黏膜3行,缝合高度可参考排粪造影显示的黏膜脱垂情况,一般缝合7~9cm即可。 3行缝线之间的黏膜下层可注射硬化剂,以加强固定效果,若使用4%明矾溶液,注射总量为20ml。轻症患者亦可行单排缝合固定术。
2.胶圈套扎术 在齿线上方黏膜脱垂处做3行胶圈套扎,每行1~3处,最多套扎9处,以去除部分松弛的黏膜。必要时可在套扎部位黏膜下层加注硬化剂。
3.经腹直肠固定术对于严重内套叠患者,尤其是高位直肠黏膜松弛套叠者,经直肠手术难以达到满意疗效,可按Ripstein术行经腹直肠固定术,对有骶骨直肠分离者尤为适宜。
4.Delorme手术 本手术除能完全环行切除直肠内脱垂的黏膜(4~10cm),还可同时修补直肠前突及切除内痔,只要病例选择恰当,又无结肠慢传输型便秘、乙状结肠疝、乙状 结肠套叠、肛提肌综合征及肠激惹综合征等疾病,手术时细致操作,效果良好,特别适合长型内套叠(4~6cm)。但本手术不适用于合并腹泻及外脱垂者。 Berman认为内套叠合并便秘者不宜采用Ripstein手术,因会加重便秘。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