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内套叠症状
1.发病机制? 其机制可能是:直肠下端内的粪便引起便意,在该部分粪便排出的同时,直肠黏膜向下脱垂阻塞肠腔,使近端肠内容物不能进入直肠远端,愈用力阻塞愈明显,便意愈重。但当腹部放松后,黏膜回缩,肠腔开放,近端粪便进入远端直肠,故可再次解出少量粪便。直肠指诊提示直肠腔内黏膜松弛,并且黏膜堆积,手指被黏膜包裹,肠腔变小。排粪造影可见典型的黏膜脱垂呈杯口状的影像。
2.分类? 根据套叠的鞘部以及套入部累及的范围,直肠内套叠可分为直肠黏膜脱垂和全层直肠套叠2类:
[IMAGE]images直肠内套叠_发病机制_1.jpg[/IMAGE]
当患者主诉直肠内有阻塞感、排便不全、便次多,每次粪量少时应考虑患本病的可能,诊断靠下列检查:①直肠指检可发现直肠下端黏膜松弛或肠腔内黏膜堆积。②乙状结肠镜检查虽不能发现内套叠,因插入肠镜时已将套叠复位,但在内套叠处常可见溃疡、糜烂、黏膜红斑或水肿,常易误诊为直肠炎症性疾病。③排便动态造影是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可明确本病诊断。典型的表现是直肠侧位片可见黏膜脱垂呈漏斗状影像,部分患者有骶骨直肠分离现象:有人认为,直肠内套叠与会阴下降综合征的症状及临床表现类似。会阴下降时,由于排便时过度摒气,可致直肠前壁黏膜脱垂,因此可能两者是一种疾病。仅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表现。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