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什么意思

发布日期:2014-10-09 05:36:34 浏览次数:1595

Q: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IBS)?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什么意思?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作为功能性肠病的典型代表,是一组以腹胀腹痛及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但无明确大体形态学、组织学、微生物学或生化代谢异常可查的综合征。

自1818年Powell等首先报道以来,IBS几经易名,并经过近两个世纪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很大进展。 IBS的患病率,西方国家报道大约8%~23%。我国北京和广州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符合罗马标准有IBS症状的患者分别为1%和5%。

肠易激综合征(IBS)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呈慢性经过,每次发作的形式均相似:部分患者伴有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等。发病率甚高,且症状的出现或加重与患者的情感异常有关,体格检查常无阳性发现,部分患者有多汗,脉速、血压升高等自主神经失调表现。在临床上据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IBS可分为三型;腹泻为主型、便秘为主型、腹痛腹胀为主型。

(1)以腹痛、腹胀及便秘等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状;(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发现腹部压痛;(3)多次粪便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阴性,粪潜血试验阴性;(4)X线钡剂灌肠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现象;(5)纤维结肠镜示部分患者肠道运动亢进,无明显粘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6)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7)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试验性治疗无效。

心理疗法由于目前家庭、工作、社会环境的压力因素增加,IBS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但目前该病病因仍未阐明,治疗措施主要是对症治疗,矫正与该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紊乱,改善胃肠动力及环境,解除肠道痉挛,以及减少肠内产气等,必要的心理治疗及饮食调节则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其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

我国与欧美等国家在该项目的研究、探讨及运用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与我国的国情,大众的经济承受能力,生活水平的现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况我国的临床医生往往在该病的诊疗中忽视这一问题。由于无针对IBS的特效疗法,加之部分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精神心理异常,许多患者辗转多家医院求医,既浪费精力,而且效果亦不显着,病情反复发作,甚至有加重,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IBS的病因至今不明,涉及到动力紊乱、内脏高敏、炎症和脑肠交互作用等多个方面。

1.1 动力紊乱:对IBS发病机制的研究最早源于动力方面。多数研究显示,该病患者在餐后或刺激后结肠的收缩频率、收缩幅度和锋电位,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强。近年来,发现IBS存在包括食管、胃和胆囊等在内的多部位、广泛胃肠道动力异常。但动力异常并非见于所有IBS患者,且动力紊乱缺乏特异性。

1.2 内脏感觉异常: Ritchie等在1973年首次报道IBS患者存在内脏感觉异常。之后大量研究表明,IBS对结直肠气囊扩张的敏感性增强和疼痛阈值减低,另外结肠的反复疼痛性刺激可导致慢性感觉过敏。其发生机制可能涉及外周感受器、信号传入、脊髓背角、中枢神经和胃肠道生理状态等各个环节。近来发现,IBS患者肠道扩张后,腹部不适较正常人更弥散,并可放射到后背、肩部及大腿等腹部以外部位。

1.3 炎症和免疫功能紊乱:部分急性肠道感染者(20%左右)愈后出现IBS样症状,提示肠道感染与IBS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这一观点得到大规模流行病学的支持,但迄今尚未发现能直接导致IBS的特异性病原体。感染后,IBS的发生可能与肥大细胞等参与肠黏膜免疫调节有关。

1.4 脑肠交互作用:近年来,对IBS更多的关注是在脑肠轴研究方面,它为进一步了解精神心理因素对胃肠道生理的影响提供了基础。脑肠轴是将认知和情感中枢与神经内分泌、肠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相联系的双向交通通路。外在刺激与内在信息通过神经链接与高级神经中枢相连,影响胃肠感觉、动力和分泌等;亲内脏作用也反过来作用于中枢的痛感、情绪和行为。这些解剖链接的调节是通过包括血管活性肠肽(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胆囊收缩素(CCK)和5-羟色胺(5-HT)等在内的多种脑肠肽完成的。另外,胃肠症状对心理状态有反向作用。

研究发现,焦虑、抑郁和恐惧等情感常可致动力低下,而愤怒、厌恶可致高动力反应。应激明显加速腹泻型IBS口-盲通过时间,减缓便秘型IBS口-盲通过时间。关于内脏敏感性的研究显示,IBS患者的疼痛阈值和精神评分存在相关性,其抑郁、焦虑和疑病症的评分明显高于正常人。此外,心理因素还可通过中枢神经而影响胃肠分泌。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对脑-肠轴研究的深入,心理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日渐受到重视。另外,生活应激、应付能力及社会支持等与IBS发生也密切相关。

2 诊断标准

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IBS的诊断标准从最初的Manning标准和Kruis标准,到罗马标准,直至罗马II标准的制定,虽几经修改仍没有形成金标准。因此,如何正确诊断IBS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

2.1 Manning标准:1978年Manning标准的建立使以症状为基础的IBS诊断方法成为可能。

Manning等发现腹痛便后缓解、腹痛初起时排稀便或大便频率增加、肉眼可见的腹胀等4个主要症状,在IBS诊断及与器质性疾病鉴别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黏液便排便不尽感,作为两个补充症状,使诊断价值增大。 Manning标准使IBS第一次有了可以遵循的诊断标准,它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为以后罗马标准和罗马II标准的建立提供了主要参考依据。

2.2 罗马标准:由于Manning标准存在某些局限性,1988年以Manning和Kruis标准为基础修改并制定了罗马标准,即:以下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至少3个月:①腹痛排便后缓解和/或;②腹痛伴大便频率改变和/或;③腹痛伴大便性状改变。病程中至少有25%的时间存在下列2项或2项以上症状:大便频率改变、大便性状改变(硬便或稀水样便)、排便过程改变(费力或急迫感,排便不尽感)、黏液便、腹部胀气或腹胀感

研究发现IBS结合诸如体检异常、体重下降、夜间出现症状、血便、近期抗生素应用史和肠癌家族史等“警报征象”,明显优于Manning标准,并可节省健康保健资源。

2.3 罗马II标准:1999年推出了罗马II标准,即: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有12周有腹部不适或腹痛,可不连续,并具有下列2/3的症状:①排便后缓解和/或;②初起时伴有大便次数的改变和/或;③初起时伴有大便形状改变。以下症状补充支持IBS诊断:大便频率改变、大便性状改变、排便过程改变、黏液便、腹部胀气或腹胀感。

Boyce等采用3种不同诊断标准对4 500例随机个体调查,发现符合Manning标准者13.6%,罗马标准4.4%,罗马II标准6.9%。建议在临床试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因学研究中,应采用统一标准以利于比较,而罗马II标准便于记忆和应用,能够反应疾病的慢性波动过程,应成为首选,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有待商榷。

2.4 国内研究:1986年我国制定了IBS的临床诊断和科研病例选择标准,因过于复杂,未能推广。制定有效标准成为必需。

3 诊断策略

首先详细搜集病史并分析临床特征,条件允许应行结肠镜检查,符合诊断标准而无“警报症状”者可作初步诊断,并按照IBS给予治疗,同时随诊。若有“警报症状”及治疗后症状进展或有改变者,应行进一步检查除外器质性病变。

4 肠外表现

临床上常会发现IBS患者出现某些肠外症状。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睡眠不足、头痛、腰背部酸痛、非心源性胸痛、纤维肌痛综合征、排尿困难、性交障碍和慢性疲劳综合征等。而焦虑、抑郁或症状躯体化等也较为常见。虽然这些表现不足以鉴别IBS和其他胃肠疾病,但对于IBS的诊断常有提示作用。

5 治疗

轻者症状可通过健康教育及有效的饮食指导得到缓解,否则应考虑药物治疗。目前针对IBS的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减轻疼痛、改善肠道动力、调节内脏敏感性及心理调节等方面。

5.1减轻疼痛及改善内脏感觉:解痉剂是IBS较为常用的药物,包括平滑肌松弛剂(如美贝维林)、胆碱能拮抗剂(如东莨菪碱、双环胺)和新型肠道M3选择性胆碱能蕈毒碱受体抑制剂(如扎非那新)等。另外,抗抑郁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5-HT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和西酞普兰等对缓解疼痛也有一定疗效。有报道解痉药合并使用地西泮、罗拉等抗焦虑药物,较单独使用解痉药止痛效果更优。报道包括k受体激动剂(非多托嗪)、μ受体激动剂(曲美布汀)、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5-HT3受体拮抗剂(阿洛斯琼、恩丹西酮及格拉斯琼)、5-HT4受体激动剂(替加色罗),及正处在临床研究中的某些5-HT3受体激动剂和5-HT4受体拮抗剂等对改善内脏感觉有一定效果。

5.2 腹泻和便急等治疗:匹维溴胺是L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对胃肠道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具有强大的肌亲和力和微弱的神经亲和力,对腹泻和便秘均有一定效果。同类药物奥替溴胺(斯巴敏),具有类似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作用机制,选择性作用于远端胃肠道,对IBS患者改善腹痛、腹胀症状同样有效。人工合成阿片制剂洛哌汀胺,可通过减慢小肠和大肠转运而改善便急和腹泻,因其不通过血脑屏障,故安全性较高,可长期使用。复方苯乙哌啶因含有胆碱能抑制剂,有一定不良反应而限制了其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通过减慢结肠转运时间、增加结直肠顺应性等,可改善腹泻IBS患者症状。

5.3 改善便秘:增加饮食中纤维素含量可加快结肠转运,使大便松软易于排出,纤维素制剂对于便秘型IBS也有一定疗效; 若无效,可选择缓泻剂如乳果糖、聚乙二醇等。促动力药物如5-HT4受体激动剂西沙必利、替加色罗、普卡必利等对于便秘有不同程度的效果。西沙必利通过刺激肠肌神经丛释放乙酰胆碱加快肠道转运而改善症状,但因偶可导致快速www.shenmeshi.com 什么是什么,搜搜就知道!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