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系列研究及临床应用

发布日期:2014-10-07 06:31:09 浏览次数:1595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系列研究及临床应用

特发性脊柱侧凸(简称IS)是常见的青少年脊柱畸形,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IS是发生于冠状面侧凸、矢状面后凸/前凸及轴状面椎体旋转的复杂三维畸形,在脊柱侧凸手术治疗中要尽可能使畸形得到三维矫正。因此矫形手术非常复杂,尤其是选择手术入路和决定融合范围非常困难。既不能融合太少,无法矫正侧凸,又不能融合太多,影响脊柱功能。

许多病人由于融合范围的错误,导致术后畸形加重或产生了新的畸形,或丧失了脊柱应有的功能。其原因在于IS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类型,而每个类型的侧凸均有不同的特点,手术治疗的方法和融合范围也完全不同。因此,如何对IS进行合理的分型从而正确确定手术方法和融合范围对手术治疗非常关键,并将直接关系到手术治疗的效果。

自1905年Schulthess首次将特发性脊柱侧凸分为五型后,国外许多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各种分型方法,但目前国际上最常应用的分型(King分型和Lenke分型)仍存在许多弊端。King分型(1983年)以主胸弯进行冠状面分型,共分5型。但其分型基础是依据Harrington器械冠状面的矫形结果,不能正确反映侧凸的三维畸形特点;并且该分型不全面,未包括腰弯、胸腰弯及三弯;可信度和重复性低;按其指导原则应用三维矫形器械治疗KingII型术后易发生失代偿。Lenke分型(2001年)根据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特点进行分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弯曲类型、腰椎修正和胸椎矢状面修正),共42种分型,较为复杂,不易记忆,在实际操作时有一定难度;该分型未考虑轴状面畸形,而且使用了结构性弯这一仍有争议的概念,使得临床医生依照该分型决定手术路径和融合范围分歧也较大。因此,IS的分型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脊柱畸形矫形外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鉴于IS分型对手术方案选择的重大指导意义,自1997年我们开始了IS的系统化治疗及数据库的建立,首先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IS数据库,在总结数据库内从1983年开始近20年间治疗的1245例病例基础上,于2002年开创性地提出了IS的PUMC(协和)分型系统。2005年发表在国际脊柱外科最权威的杂志《Spine》上,前瞻研究疗效十分满意,现已在国内脊柱侧凸治疗较多的医院内广泛应用,正逐渐向世界范围推广。PUMC分型是中国人自己提出的IS分型系统,它是根据SRS对脊柱侧凸及其顶点的定义,按顶点的数量将IS分为三型:1个顶点(单弯)为PUMCI型,2个顶点(双弯)为PUMCII型,3个顶点(三弯)为PUMCIII型。这样既符合临床上IS的特点,又便于记忆。在三个类型的侧凸中又根据其不同的三维畸形特点及侧凸顶点位置,特别是顶椎轴状面旋转度及胸腰段矢状面角度,相应分成各种不同的亚型,共计13个亚型(表1,图1-8)。这样,每一个亚型的侧凸均有其相应的形态特点。同时,PUMC分型对每一亚型都规定了具体的相应融合范围和手术入路,从而很好的指导IS手术方案的选择。研究表明应用PUMC分型指导手术可使侧凸矫正率从传统的49.6%提高到67%,术后失代偿率从7-12%降低到0.2%,明显优于其它分型。

此外,该研究还在国内率先开展IS的支具治疗、三维矫形手术和严重侧凸的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在国内外首先开发应用Zebris无创检测系统对IS进行动态三维评估,可避免多次X线拍片对病人的损害;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通过基础研究,建立了动物模型,首次发现IS病人椎间盘IX型胶原、椎旁肌内Bcl-2蛋白、nNos基因表达异常与IS发病相关。该项目共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69篇,Spine杂志收录3篇,获国家专利5项,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显著。该研究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