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刺综合征
由于牵拉骨膜上的足底筋膜,跟骨下骨刺在早期形成阶段可引起疼痛,虽然此时骨刺很小,甚至X线检查也不能发现。随着骨刺增大,疼痛常消失,这或许与足的适应性变化有关。因此X线上可见典型的骨刺可以没有症状。反过来,经过一段无症状期以后,或由于局部外伤(如运动员损伤),骨刺可自发地产生疼痛。偶尔在局部形成外生滑囊,并引起炎症(跟骨下滑囊炎),引起足跟底部发热跳痛。
体格检查时用拇指用力压迫足跟中央可使疼痛加重。在踝背屈时,手指用力按压整个筋膜内缘,有压痛则证明存在筋膜炎。
尽管X线上发现有骨刺可作出诊断,但早期跟骨骨刺X线检查可呈阴性结果。不常见的是,跟骨骨刺在X线上不典型,表现为绒毛状新骨形成影像。见到此变化应考虑血清阴性或HLA-B27关节病(如强直性脊柱炎,赖特尔综合征)的可能。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痛风是足跟痛的其他原因。这些关节痛常有中度到重度的发热和肿胀,这一点可与局部原因所致的足跟痛相区别。
骨质增生也叫骨刺,是目前无法医治的疾病之一,虽然不至于要人命,但是患者必需长期忍受各种麻痛的感觉,是令人非常痛苦的一种疾病。同时该症也可以说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的软骨逐渐退化,细胞的弹性减小,骨关节在不知不觉中被磨损,尤其是活动量较大的颈、腰、膝关节、足跟、损伤的关节软骨在没有血管供给营养时就很难修复,这时在关节软骨的周围血液循环比较旺盛,就会出现代偿性软骨增长,此即为骨质增生的前身。时间久了增生的软骨又被钙化,这就是骨质增生。骨刺一般如无症状,无需治疗,可一旦出现症状就转化到了病理状态严重时可致畸或致瘫。
骨刺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长时间维持久坐、久站的同一个姿势,或是姿势不正确,导致颈肩及腰部肌肉劳损,使颈椎、腰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体位,使颈腰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颈腰部肌肉长期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颈腰部肌群、韧带、筋膜牵拉劳损,椎体前后缘骨骼软组织过度磨损、增生,再加上小关节扭转、侧屈过度导致损伤,更易发生颈腰椎椎体边缘、小关节的增生。
骨质增生是骨骼在生理活动中部分骨质失去正常形态而出现异常,比如长有刺状,有嘴唇形,波浪形,圆形等等。看似多出了一部分,其实是人体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好发于颈椎、腰椎、髋、膝、踝、跟骨、以及上肢多见于肘关节,指间关节等处。膝关节最好发,因为担负着身体的全部重量。当人在行走时,一只足抬起,另一只足落地,这时,身体的全部重量都压在落地下肢的关节上(包括膝关节),此时膝关节上受到压力远远大于其它各关节,这是导致骨质增生的主要原因。
治疗骨刺的关键不是消除骨刺,而是在于消除骨刺周围的无菌性炎症。如果有疼痛,可用消炎镇痛药或封闭治疗进行对症处理,也可辅助采用热敷、理疗、按摩与牵引等促进血液循环,使局部肌肉放松和缓解疼痛,或用小针刀减轻对神经压迫。目前国内国际上一般建议骨刺患者在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使用GZ-IIIC型药物导入热疗仪,它是利用低频调制中频脉冲电流,药物导引,将中频电和药物导入结合在一起,达到对疾病的治疗作用,经临床验证证明具有确切的疗效。适用于各种骨刺(颈椎骨刺、腰椎骨刺、膝关节骨刺、足跟骨刺等),操作简单易懂,使用安全,易于携带,特别适用于诊所及家庭使用。
老年人发现有明显骨刺后,适量运动仍要进行,但要避免长期剧烈运动,因为长期的剧烈运动可使骨骼及周围软组织受力不均、负荷过重,加重疼痛。同时要注意防寒保暖。
1)选择合适的鞋子:对年轻人来说应尽量少穿或不穿鞋跟过高的鞋子因为高跟鞋增加了足的负担使足底的跖腱膜趋于紧张张力升高容易诱发或促使骨刺的产生对于中老年人应选择软底宽松的鞋子减少足底与鞋子的磨擦。
2)使用厚软的鞋垫:厚软的鞋垫可缓冲足与鞋之间的磨擦减轻疼痛足跟有较明显的骨质增生者为了减少疼痛可将厚鞋垫部分挖空使骨刺不与鞋底直接接触。
3)减少以足为主的剧烈运动:以足为主的剧烈运动如跳跑等足诱发足跟疼痛的因素因此不经常运动者与从事较剧烈的活动者要循序渐进常做足的跖屈运动跖屈是将足趾向足底方向活动使足背皮肤紧张典型的足跖屈运动是芭蕾舞演员用足尖站立的演出姿势足跖屈时使跖腱膜放松张力减小可以缓解"骨刺"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和损伤有利于无菌性炎症地消退从而预防和减轻疼痛但上述方法只是起到预防与缓解疼痛的作用要想从根本上治疗必须使用“康尔贴”与内服“骨痹”系列方药。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