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吸脂术后脂肪栓塞综合征一例报道

发布日期:2014-10-06 03:56:09 浏览次数:1596

我院于2007年12月成功救治吸脂术后脂肪栓塞综合征一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患者女性,46岁,因腰腹部脂肪堆积来院行腰腹部脂肪抽吸术。入院后经检查血常规、凝血全套、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腹部彩超均未见异常。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腰腹部脂肪抽吸术,术中共注入肿胀液5000 ml,抽出脂肪混合液3600 ml,其中脂肪约1000 ml。术后第二天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8.8 0C,烦躁不安,胸部皮肤可见2个出血点,呼吸急促,呼吸频率达32次/分,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吸入高浓度氧后,脉搏血氧饱和度仅为80%。

1.2 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吸入氧浓度45%时,动脉血氧分压为63.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35.8 mmHg,D-二聚体3900 ug/L,胸片示心影向左稍扩大,右下肺动脉干增宽,两肺门区有少许小斑片状阴影。

2 治疗方法

密切监护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卧床休息,面罩吸氧,地塞米松30mg静脉注射qd连续使用3天,低分子肝素钠5000u腹壁皮下注射q12h连续使用7天,严格控制液体入量,保持液体出入量呈轻度负平衡,减轻水肿,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3 结果

患者经上述治疗7天,呼吸逐渐平稳,发热及胸部出血点消退,氧饱和度回升至96~98%,复查胸片、D-二聚体恢复正常。出院后随访2月无异常不适主诉。

4 讨论

4.1发生机制:关于FES目前有各种理论解释[1]。机械阻塞理论认为,甘油三脂颗粒(直径<7~10微米)进入肺毛细血管后,经体循环的动脉系统而阻塞脑、皮肤毛细血管,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生化理论认为: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产生生物化学性炎症,损伤肺泡上皮和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肺水肿、出血,最后发展为ARDS。凝结理论认为:脂质微血栓导致肺血流缓慢,出现红细胞、乳糜微粒、血小板在肺微血管的瘀积,活化的血小板可以激活凝血-纤溶系统产生串级效应,进一步发展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炎症反应理论认为血管内的EF几乎不产生炎症介质,创伤后的二次打击可产生炎症介质。

4.2 诊断: FES一般发生在创伤后12~48小时内,典型的综合征包括呼吸功能不全、脑功能障碍及皮肤瘀斑病变三联征,并发生高热和不能解释的血色素下降时,即是FES的开始[2]。1974年Gurd和Wilson建立了诊断标准,其主要条件:肺部症状以呼吸急促,困难,发绀为特征,伴有PaO2下降和PaCO2升高;无头部外伤的神经症状包括意识模糊嗜睡抽搐昏迷;皮肤粘膜出血点主要位于眼结膜,口腔粘膜以及颈部和腋窝的皮肤皱褶处。次要条件为发热,心动过速,视网膜改变,黄疸,肾功能异常。实验室检查:贫血血小板减少,血沉加快,血中出现巨脂肪球等。外伤经5~12小时无症状间歇期后,具有2项主要条件,或1项主要条件、3项次要条件以及血中巨脂肪球,可以诊断FES。

4.3 目前国内外对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诊断缺乏统一标准,加上国内抽吸脂肪引起的并发症相对少,尤其对严重并发症的诊断、处理更是经验不足。我们的体会是:早期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并结合检查,综合判断。D-二聚体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在血栓栓塞时其在血浆中浓度升高,为非特异性指标,仅凭水平升高不能诊断肺栓塞,但结果阴性有助于排除肺栓塞[3]。若高度怀疑FES,而D-二聚体正常者,需进一步行其他检查。预防吸脂术后FES措施如下:控制抽吸部位及抽吸量,确切固定以减少损伤和脂肪微粒进入破损血管,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监测血氧饱和度,早期活动,适当镇静止痛等。一旦发生脂肪栓塞综合征,即应积极治疗,包括:氧疗,呼吸支持,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抗凝,脱水和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等。

(作者:南京医科大学友谊医院)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6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