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发布日期:2014-11-01 05:22:47 浏览次数:1600

症状体征 编辑本段 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发病一般均比较迅速,严重者大约24h即可形成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1.症状 疼痛及活动障碍是主要症状。肢体损伤后一般均诉疼痛,但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早期,其疼痛是进行性的,该肢体不因肢体固定或经处理而减轻疼痛,肌肉因缺血而疼痛加重,直至肌肉完全坏死之前,疼痛持续加重而不缓解。由于该肌肉损伤肿胀,主动活动发生障碍。

2.体征 肿胀、压痛及肌肉被动牵拉痛是本病重要体征。肢体肿胀是最早的体征,在前臂、小腿等处,由于有较坚韧的筋膜包绕,肿胀不甚严重,但皮肤肿胀明显,常起水疱。肌腹处明显压痛是筋膜间隙内肌肉缺血的重要体征。于肢体末端被动牵拉该肌,如前臂掌侧筋膜间隙综合征时,被动牵拉伸直手指,则引起屈指肌的严重疼痛。

通过筋膜间隔区的动脉干供养的肢体末端,颜色大都正常,微血管充盈时间基本正常,但脉搏常减弱或摸不清。神经干对缺血的反应很敏感,缺血短时间即可出现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表现为所支配的肢体末端的感觉减退、肌力减弱,神经传导功能完全丧失,则支配区感觉完全丧失。

如不治疗,筋膜间隙综合征的病理继续发展,肌肉神经干等相继坏死,故晚期体征主要有肢体挛缩畸形及神经干损伤两个方面。在前臂,屈侧肌肉挛缩较伸侧为严重,故呈屈腕、屈指畸形,尺神经与正中神经支配之手内肌与指感觉麻痹。在小腿,其后侧肌群肌肉丰富,挛缩程度远较胫前肌组为严重,故多呈现固定马蹄内翻畸形。如仅后深间隔的趾屈总肌、长屈肌等挛缩,则为屈趾屈畸形。由于胫后浅间隔的小腿三头肌并未挛缩,无马蹄畸形,当足下垂时,足趾可以伸直,而于踝背屈时,则屈屈趾畸形出现,被动不能伸直足趾。胫后神经走行于胫后深间隔中,当其坏死时,足底感觉丧失,足内肌麻痹。腓深神经在胫前间隔区,坏死时,伸踝伸趾麻痹。腓浅神经、腓肠神经走行于小腿深筋膜之外,一般均无坏死,支配区之感觉存在。

3.好发部位 筋膜间隙综合征在上肢最好发生于前臂掌侧及背侧筋膜间隙;下肢好发生于胫后深间隙及胫前间隙,其次为胫后浅间隙。前臂桡侧肱桡肌间隙及小腿外侧、腓骨肌间隙,虽然也位于前臂及小腿,但其间隙的骨壁仅是单骨(桡骨或腓骨),而不是骨间膜及双骨,因而该间隙也具有相对的可扩展性,发生在该间隙的筋膜间隙综合征较少。手内骨间肌间隙也是可以发生筋膜间隙综合征的部位。上臂间区及髂腰肌间隙偶有发生。

用药治疗 编辑本段

饮食保健 编辑本段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食疗方: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常用的方剂有四物汤、桃仁四物汤、复元通气散.参黄散、复元活血汤、紫金丹等。

①瘀阻脉络型:治宜活血化瘀,疏通脉络。方用圣愈汤加减。

②肝肾亏虚型:治宜补肝益肾,滋阴清热。方用虎潜丸加减.外治可选用八仙逍遥汤、舒筋活血洗方或旧伤洗剂,熏洗患肢。

预防护理 编辑本段 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病理病因 编辑本段 凡可使筋膜间隙内容物体积增加、压力增高或使筋膜间隔区的容积减小,致其内容物体积相对增加者,均可发生筋膜间隙综合征。常见的原因有:

1.肢体的挤压伤 肢体受重物砸伤、挤压伤或重物较长时间压迫,例如地震时建筑物倒塌压砸于肢体上,醉酒、CO中毒等昏迷病人肢体压于自己的躯干或肢体之下,受压组织缺血,于压力除去后,血液再灌流,使受伤组织主要是肌肉组织出血、反应性肿胀,使间隔区内容物的体积增加,随之压力增高而发病。

2.肢体血管损伤 肢体主要血管损伤,受其供养的肌肉等组织缺血在4h以上,修复血管恢复血流后,肌肉等组织反应性肿胀,使间隙内容物增加,压力增高,而发生本症。例如股动脉或腘动脉损伤,在4h以后修复血管,可能发生小腿筋膜间隙综合征。肢体创伤出血,在急救时上止血带时间较长,例如2~3h,肢体尚未坏死,除去止血带之后,肢体反应性肿胀严重者,在下肢可发生小腿筋膜间隙综合征。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处压迫、刺激或损伤肱动脉,导致痉挛或血流淤滞,致前臂肌肉缺血,发生Volkmann挛缩,亦是筋膜间隙综合征之一种。

3.肢体骨折内出血 肢体骨折,出血流入筋膜间隙内,由于筋膜间隙的完整结构并未受到破坏,积血无法溢出而内容物体积增加,使压力增高而发病,可见于胫骨折及前臂骨折等。

4.石膏或夹板固定不当 不少文献报道,外用小夹板或石膏夹板固定,由于固定过紧压力太大,使筋膜间隙容积压缩,损伤组织、肿胀,亦使间隙内容物增加,如不及时放松夹板,可发生本征。见于前臂或小腿骨折。

5.髂腰肌出血 因外伤或血友病出血,受肌鞘的限制,出血肿胀,压力增加,呈屈髋畸形,可压迫股神经致股四头肌麻痹。

6.其他 截石位手术时,两小腿置于托架上,小腿三头肌受压超过5h,也可致本征。Macintosh报道5例,术后出现小腿后筋膜间隙综合征。前臂及手部输液渗出,也可致手筋膜间隙综合征。

检查方法 编辑本段 实验室检查:

早期白细胞正常,稍后病情加重,可有白细胞升高。

其他辅助检查:

1.压力测定 组织内压测定可显示肌间隙内压力可从正常的零骤升到1.33~2.66kPa(10~20mmHg)甚至3.99kPa(30mmHg)以上(图1)。此种压力表明需及早切开减压,否则将有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改变(正常压力为10mmHg以下)。

2.其他 MR及神经电生理检查亦有助于判定。并应注意与小腿动脉及神经损伤相鉴别。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二者又构成其发病因素之一,并可相互影响形成恶势循环。

并发症 编辑本段 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并发症主要有三:①筋膜切开的伤口感染。②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此种并发症在单纯筋膜间隙综合征病例发生者并不多。③缺血性挛缩

发病机制 编辑本段 当肢体遭砸压或其他上述病因之后,筋膜间隙内的肌肉出血、肿胀,使间隙内容物的体积增加,由于受骨筋膜管的约束,不能向周围扩张,而使间隙内压力增高。压力增高使间隙内淋巴与静脉回流的阻力增加,而静脉压增高,进而使毛细血管内压力增高,从而渗出增加,更增加了间隔区内容物的体积,使间隙内压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即内容物增加→内压升高→静脉压升高→毛细血管压升高→渗出增加→内容物增加。一般情况下,间隔区内压增高,均不至大于该间隙内动脉干收缩压,因而通过该间隔区供养远端的动脉血流减少,但不至中断,肢体远端脉搏减弱以至摸不清,但末端均有血运而不至坏死。由于间隔隙内压的增高可使区内组织毛细血管压闭,微循环受阻致组织灌流减少,因缺血、缺氧而坏死。毛细血管在缺氧状态下,其通透性增加,又增加了渗出,形成恶性循环。间隔区外肢体表面皮肤,可有肿胀水泡,因有邻近血供,一般不发生坏死,但可由于血运减少而神经功能(皮肤感觉)减退。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