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单纯疱疹性脑炎的治疗方法

发布日期:2014-11-25 22:20:34 浏览次数:1600

发病原因

单纯疱疹病毒是一种嗜神经DNA病毒,分为Ⅰ、Ⅱ型,近90%是由Ⅰ型病毒引起,余为Ⅱ型所致,病毒先引起2-3周的口腔和呼吸道原发感染,然后沿三叉神经分支经轴突逆行至三叉神经节,在此潜伏。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诱发病毒激活,病毒由嗅球和嗅束直接侵入脑叶,或口腔感染后病毒经三叉神经入脑而引起脑炎

发现颞叶额叶等部位出血性坏死,大脑皮质的坏死常不完全,以皮层和浅第3、5层的血管周围最重,可见病变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坏死、软化和出血,血管壁变性坏死,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急性期后可见小胶质细胞增生。软脑膜充血,并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单纯疱疹性脑炎的症状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主要症状特点为:

(3)未经治疗的病例,病死率高达70%以上,幸存者半数以上存在后遗症。

疱疹性脑炎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仅约1/4的患者同时伴有皮肤疱疹(唇疱疹)出现;倘若脑炎产生于初发性疱疹感染患者,则更无既往病史踪迹可循;尽管新生儿患者以HSV-2常见,但并不一定能查见其生母存在生殖器疱疹的体征,故疱疹性病毒脑炎的临床诊断有时颇感困难。脑活检发现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电镜见到病毒颗粒;培养出HSV病毒有确诊意义。

要判断是滞是疱疹性脑炎,一般得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如果出现以下结果,得高度怀疑疱疹性脑炎。

(1)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质及白细胞轻至中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

(2)脑脊液发现多量红细胞具有诊断价值(但须排除穿刺损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类疾病);

(3)脑脊液标本HSV抗体滴度明显升高,PCR技术检出HSV DNA。

(5)患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先有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表现,往往起病数日之后才有发热;

(6)继而出现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脑实质受损征象;脑电图异常,两侧可不对称,以一侧大脑半球明显;CT及MRI显示颞叶、额叶出血性坏死灶,或呈脑组织弥漫性病变。

单纯疱疹性脑炎的诊断

单纯疱疹性脑炎的检查化验

(1)病毒学检测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在脑炎发病时,多数患者体表并不出现疱疹病损,脑脊液中亦往往难以检出病毒。所临床推行脑活检的难度较大。虽然电镜下可在脑活检组织标本查见神经细胞核内包涵体及病毒颗粒;还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出病毒抗原。

应用PCR技术对脑脊液标本进行HSV DNA的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但应注意其特异性问题。

1、由于脑组织病变的出血坏死性质,部分病例脑脊液含有较多的红细胞,可达(50~500)×106/L甚至更多;

3、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数中度增高,多在0.4×109/L以下,以淋巴细胞为主,但早期也可多为中性粒细胞。

可见血清中和抗体或补体结合抗体滴度逐渐增加到4倍以上;脑脊液的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滴度1∶80,早晚期双份标本抗体滴度增加4倍以上。

脑电图异常,两侧可不对称,以一侧大脑半球明显;CT及MRI显示颞叶、额叶出血性坏死灶,或呈脑组织弥漫性病变。

单纯疱疹性脑炎的鉴别诊断

1.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此病已日益受到重视,见于急性发疹性病毒传染病(如麻疹风疹天花水痘等)的病程中;也可见于其他急性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感等)的恢复期,称为病毒感染后脑炎;尚有发生于百日咳狂犬病等疫苗接种后2~3周内者,而被称为疫苗接种后脑炎。病理特点为播散性分布的脑和脊髓的脱髓鞘性变,及分布于小静脉周围的炎症细胞浸润。临床表现随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可有高热头痛呕吐抽搐、精神错乱、昏迷脑膜刺激征及局灶性损害体征等;脑脊液检测蛋白及细胞数量增多。注意查明患者神经症状发生的时间,常有提示临床诊断的意义。

常在急性细菌感染的早期或极期,多见于败血症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白喉、百日咳等。罹患者以2~10岁儿童为主,系因机体对感染毒素产生过敏反应,导致脑充血水肿所致;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谵妄惊厥、昏迷、脑膜刺激征等;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质可轻度增高,细胞一般不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原发疾病好转后,脑症状则随之逐步消失,一般无后遗症。

如疱疹病毒、虫媒病毒和肠道病毒等引起的脑炎,可通过血清及脑脊液检查出相应病毒的特异抗体有助于鉴别。乙型脑炎病情重,进展快,常以突发高热而起病,且患者未接种乙脑疫苗,均可帮助诊断。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