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基底节血肿有关的文献报道
相关文献:基底节血肿
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是在CT广泛应用之后才发现的特殊部位现象。据Macpherson(1986)报道其发生率占颅脑损伤的3.1%,并将之分为两型:其一为单纯性基底节血肿,其二为复合性基底节血肿,即合并有其他颅内血肿,且预后较差。
外伤性基底节血肿28例临床分析CT检查证实为基底节区血肿。其中单侧21例,双侧7例,其中基底节区血肿破入脑室6例。血肿量10ml以下6例;10~20ml18例;20ml以上4例。脑挫裂伤合并脑内多发性血肿12例,其中硬膜下血肿5例,硬膜外血肿3例,脑内血肿4例。
外伤性基底节血肿的诊断与治疗血肿,如有较多血块,可注入尿激酶促溶以利抽吸血肿,血肿量不宜抽吸过多,如有60%的积血排出,我们认为即可以达到减压的目的。对于复合性血肿的病人,若同时合并同侧颅内血肿时,最好按CT所示部位设计好骨瓣开窗,通过一个入路解决两处血肿,如果血肿
显微镜下经侧裂清除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血肿的临床分析压性基底节出血患者均在显微镜下经侧裂行血肿清除手术。结果 全组110例,死亡率5.45%。结论 显微镜下经侧裂清除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血肿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高血压;基底节血肿;显
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32例临床分析亡的病例,尸检发现位于苍白球内大血肿及血肿腔内破裂的脉络膜前动脉分支,对血管进行组织学检查,作者推测外伤所致的血管撕裂是血肿形成的原因。他们在复习一组19例外伤性豆状核出血患者资料后提出:创伤所致基底节区血肿,只有在头部运动中受到了通过额、
CT定位微创抽吸术治疗早期颅内血肿(附68例分析)部位血肿大小如下:脑干血肿5 ml,丘脑血肿15 ml,基底节血肿30 ml,脑叶血肿40 ml。本组丘脑血肿16例,血肿量16~30 ml,基底节血肿26例,血肿量32~50 ml,脑叶血肿20例,血肿量4
经额颞钻孔引流治疗基底节区大量血肿体会我院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血肿量>50 ml) 116例。男67例,女49例,年龄35~75岁。70例经额颞钻孔引流;46例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
1.2 方法
1.2.1 经额颞钻孔引流 采用CT定位,以血肿中心
脑出血的CT表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不佳86例,预后良好的病例内囊水肿受压,预后不佳的病例内囊截断破坏。基底节混合型血肿常使内囊截断,预后不佳。脑干、丘脑和脑室内大量出血预后较差 [4] 。脑桥大量出血(血肿5ml)多在48h内死亡,小量出血可无意识障碍 [4] 。本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区)206例分析CT证实是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25~80ml,平均52.5ml。
1.3治疗方法根据头颅CT(基线,层距)确定血肿中心的颅表定位,避开外侧裂。麻醉方式取局麻加强化,烦躁严重者取全麻,穿刺选择颞部(侧方)距血肿最近处,垂直于血肿平面或适当
微创穿刺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应用体会双针及三针穿刺
当血肿较大且为长椭圆形时或基底节血肿破入脑室时,为充分有效地引流血肿,宜用二针或三针穿刺,行脑实质内血肿及脑室血肿引流,可行一次手术同时完成或分次完成。本组病例用双针及三针穿刺完成6例,清除血肿效果及改善症状均较满意。
锁孔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杭州)为了探讨锁孔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适应证。研究者观察34例经锁孔及显微镜或内镜下血肿清除术(锁孔组)患者的再出血率、术后病死率(术后48 h内)和远期(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与40例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传统组)患者相比较
外伤后基底节区腔隙梗塞21例临床分析4例,失语8例,17例神志清楚,2例伤后一过性意识丧失,1例浅昏迷,1例昏迷。
CT所见:梗塞位于左基底节8例,右基底节13例,平均直径0.7~1.9cm,边界清楚,呈卵圆形或圆形,2例侧脑室轻度受压,13例4周后复查表现为等密度
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期可行脑脊液的置换。置管时间,本组病人最短的3天,最长的达9天,无发生感染者。拔管时行CT复查,9例血肿消失,7例基底节区有少量残余的血肿,最多者为11ml,少者3ml。通过本组病例笔者认为在病例选择上发病时间短者比发病时间长者疗效好,出
轻型基底节区出血87例临床分析全恢复。 CT特点:(1)轻度基底节区出血肿波及范围小,仅基节区局部受累占56.3%。(2)血肿破入脑室系统,脑室受压梗阻及环池受压少见,分别占5.7%,6.9%,1.1%。 总之,轻型基底节区临床症状轻,有的仅表现为纯运动性偏
改良简易定位定向法在基底节区脑血肿微创清除术中的应用 本定位法仅适用于基底节区脑血肿和其附近的脑叶或硬膜外,硬膜下血肿。患者存在头颅严重畸形,不适宜应用本定位方法。
4 结果
46例基底节区脑血肿微创清除术后24h之内复查脑CT,穿刺成功率100%,穿刺靶点偏离血肿中心均小于4mm,无
早期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46例(江苏)为了探讨早期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研究者回顾性分析46例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按王忠诚的脑出血分级,Ⅱ级11例,Ⅲ级18例,Ⅳ级17例,血肿位于外囊区16例,内囊区5例,内外囊区25
高压氧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性失语的临床分析基底节区脑出血在临床上是一种较常见的疾患。基底节性失语临床表现为:语言障碍,患者说话含糊不清,字音或语调发不准,复述相对较好。如果积极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尽早予以康复训练,失语会大大改善。本科1998年1月~2006年1月共收160例基底节
早期小骨窗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了早期手术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早期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可及时清除血肿降低颅压,从而降低患者的致死、致残率。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手术的方式清除血肿,缓解血肿形成的颅内高压、脑血流量下降以及脑组织缺血缺氧,同时还
经外侧裂入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外侧裂入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42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CT显示基底节区出血,血肿量≥30ml(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为35~110ml,平均为58.3ml),
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该区血肿,调整脑压板及显微镜的角度,在直视下充分清除血肿,并以小输出功率电凝对活动性出血点进行止血。血肿腔壁由浅入深覆盖棉片,血肿清除后,再由里向外取出棉片并电凝彻底止血,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清亮为止。所有病人均行颞肌下减张缝合,血肿腔内
早期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28例表明,脑出血发病20~30min颅内血肿形成,一般3h内血肿周围水肿尚未形成,6~7h后出现水肿,紧靠血肿的脑组织坏死,出现不可逆损害。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或超早期手术,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避免出血后血细胞分解
儿童基底节病变17例临床分析为了总结儿童基底节病变的临床特征。研究者对17例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的存在基底节病变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例中起病时分别为肢体活动障碍7例,手震颤2例,惊厥5例,智力运动落后3例。所有患儿影像学检查均存在基底节区病变。17
开颅血肿清除术达血肿腔者多为基底节内侧型血肿。手术中应尽可能不要损伤血肿壁,附着在血肿壁上的少量血块不要强求清除。尤其在深部内侧型血肿更要避免盲目用电凝止血。破入脑室的血肿应清除,但应采用额中回或顶叶入路,切开皮层,清除脑室内血肿后,再通过侧脑室壁血肿穿
小骨窗开颅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附66例报告)开硬脑膜,脑穿针穿刺血肿腔,抽出血肿中液体部分,使脑压下降,沿穿刺方向切开皮层1~2cm,深入达血肿腔,以脑压板牵开显露后,直视下清除血肿,寻找出血点进行止血,止血后血肿腔置外引流管。术后第2天复查头颅CT,如有残余血肿,可经引流管注入尿激
基底节脑出血开颅手术与钻颅抽吸治疗的疗效比较(附136例报告) 比较基底节脑出血开颅手术治疗与钻颅抽吸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来基底节出血行外科开颅治疗和钻颅抽吸治疗的所有病例,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共136例基底节出血病例,其中30例行外科开颅清除血肿治疗,
侧脑室引流术及注入尿激酶治疗脑室出血42例临床观察识障碍、偏瘫等体征,行头颅CT扫描证实:原发性脑室出血2例;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40例,其中基底节血肿23例,丘脑血肿10例,皮质下血肿5例,小脑血肿2例。CT扫描均可见双侧侧脑室,第3、4脑室不同程度积血,其中可见明显脑室铸型20例,占4
婴幼儿颅脑损伤后基底节区脑梗塞的诊治伤后基底节区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和诊治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9例婴幼儿外伤后基底节区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儿均由较轻的颅脑外伤所致,13例一侧肢体瘫痪,6例双侧肢体偏瘫,其中4例伴有中枢性面瘫,CT发现基底节区1
小儿外伤性基底节脑梗死12例报告为基底节梗死。对脑外伤较轻者,特别是婴幼儿,如果伤后出现迟发的神经定位体征与暴力作用程度不相称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本组均在伤后24~72 h内CT检查发现脑梗死部位。伤后24 h重新偏瘫定位体征9例,48 h2例,72 h1例。基底节
硬脑膜下血肿仅能从血肿的形态上估计其形成时间,而且能从密度上推测血肿的期龄。一般从新月形血肿演变到凸形血肿,约需3~8周左右,血肿的期龄平均在3.7周时呈高密度,6.3周时呈低密度,至8.2周时则为等密度。但对某些无占位效应或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
脑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病变的CT诊断现为双基底节(壳核、苍白球、尾状核)对称性低密度影,呈圆形或斑片状,可伴有脑白质低密度病变、脑萎缩、脑软化。结论 CT表现为双基底节对称性低密度病变很多,缺乏特异性,强度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
【关键词】 基底节;体层
颅内血肿碎吸术患者的护理。(2)局部护理:保持敷料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及渗液、局部皮肤有无肿胀及皮下血肿。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及注入尿激酶时,应更换敷料重新包扎;如有渗血、渗液及皮下血肿应及时通知医生。(3)头部降温:使用电子冰帽行头部物理降温,设置温度根据季节而
基底节区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控制程度与疗效关系探讨
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微创清除颅内血肿33例临床分析体送入血肿中心,退下钻芯,内径3mm不锈钢穿刺针牢牢固定在颅骨上,顶端退出钻心后用盖帽封死,侧孔接引流管抽吸血肿。血肿部分或大部分呈液体状态,轻轻抽吸可抽出液体血肿;血肿为完全或大部分为固态或半固态(特别是起病后大量应用脱水剂后血肿可成完
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抽吸引流术,它操作简单,易于掌握,适合各种年龄,对出血量无限制。我们对基底节区血肿出血量40ml者进行锥颅血肿引流,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患者均为基底节区血肿
基底节区脑出血出现一过性高级智能障碍2例报告 脑出血为神经内科常见病,尤其是基底节区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66%。基底节区脑出血多以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临床表现多见,而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高级智能障碍的,尚未见报道,特将笔者所见2例报道如下。
例1:女,67岁,主诉
Waller变性对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影像诊断价值(附3例报告)瘤,无包膜,边界不清,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浸润性生长,横跨内囊,直接侵犯基底节或浸润内囊,破坏丘脑皮质连接纤维,导致基底节神经细胞丢失和神经纤维破坏,从而引起基底节传入和传出纤维的轴索及所属的髓鞘发生Waller变性,导致病变同侧大脑半
CT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颅内血肿47例。治疗前均行头部CT检查,外伤性颅内血肿18例中硬脑膜外血肿9例,硬脑膜上血肿4例,脑内血肿5例,血肿量为30~70ml。高血压出血66例中,大脑基底节区50例,皮质下9例,小脑出血7例,血肿量为15~80ml。手术距发病时间:高血压
自发性脑内血肿的负压吸引术临床评价6h后血肿周边脑组织开始有脑水肿,颅内压逐渐增高,第3天达高峰。因此早期排除血肿能够有效地减轻脑水肿,防止周边正常脑组织坏死,防止继发性脑损伤。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预后与血肿的大小、位置、入院时状况及有无血肿破入脑室内有关。皮层下血肿侵犯内
68例颅内血肿微创引流术临床观察创血肿引流术。
1.2治疗方法根据头颅CT精确定位,以OM平面血肿最大面与冠状平面交点为穿刺点,血肿中心至皮肤距离为深度,常规消毒麻醉后,行颅骨穿刺,将穿刺针(北京万福特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钻通皮肤及颅骨后,用戴套管探针刺入血肿中
颅内血肿导尿管CT一次简易定位法孔上缘连线(CT称RB基线)的延长线(拟作坐标的横轴即X轴)相交,构成近似平面直角坐标。根据CT片血肿测量的数据,血肿靶点的表面投影点从坐标的第一象限或第二象限可找到准确的位置(坐标点即为血肿靶点的表面投影点,亦是血肿穿刺点)。 3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