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发布日期:2014-10-31 02:15:37 浏览次数:1595

疾病名称: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英文名称:Acute and subacute subdural hematomas药物疗法:钻孔冲洗引流术;骨窗开颅术;骨瓣开颅术;颞肌下减压术;去骨瓣减压术【概述】

急性(3天内)硬脑膜下血肿发生率最高占70%,亚急性(4~21天)约占5%。两者致伤因素与出血来源基本相同,均好发于额颞顶区。临床病程发展的快慢,则据脑原发损伤的轻重、出血量及个体代偿能力的不同而异。

【诊断】

颅脑损伤后,原发昏迷时间较长或原发昏迷与继发性意识障碍互相重叠,表现为昏迷程度不断加深,并随之出现脑受压及颅内压增高的征象,特别是伴有局灶体征者,即应高度怀疑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若病情发展较缓已为期4~12天,曾有中间意识好转期,继而加重,并出现眼底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症状,则往往伴有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行辅助检查诊断,切勿观望,等待瞳孔散大、对侧偏瘫、昏迷加深及生命征紊乱等典型脑疝症候群出现,以致延误病情,必要时可直接钻孔探查。另外,对小儿及老人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诊断,应注意其临床表现各具特点:小儿脑受压症状出现较早、较重,有时脑挫裂伤不重但脑水肿肿胀却很明显,易有神经功缺损,癫痫较多,预后较成人差;老年人因血管硬化脑萎缩、脑的活动度大,故轻微头伤也可造成严重损害,故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多属对冲性复合型血肿,常伴有脑内血肿,虽然脑水肿反应不象青年人重,但组织修复能力差,恢复慢,并发症多,死亡率亦高。

辅助检查主要依靠CT扫描,既可了解脑挫裂伤情况,又可明确有无硬脑膜下血肿;颅骨X线平片检查,约有半数病人可出现骨折,但定位意义没有硬膜外血肿重要,只能用作分析损伤机理的参考;磁共振成像(MRI)不仅能直接显示损伤程度与范围的优点,同时对处于CT等密度期的血肿有独到的效果,因红细胞溶解后高铁血红蛋白释出,T1、T2均显示高信号,故有其特殊优势;此外,脑超声波检查或脑血管造影检查,对硬膜下血肿亦有定侧或定位的价值(表1)。

表1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

临床特点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着力点 在着力同侧 在着力对侧较多,同侧少 脑挫裂伤 轻,在冲击部位多 重,在对冲部位多 颅骨骨折 绝大多数均有 约半数 血肿与骨折关系 绝大多数在同侧 约半数在同侧 原发性意识障碍 多较轻 多较重 中间意识好转 较多,常能完全清醒 较少,不易完全清醒 蛛网膜下腔出血 较少、较轻 范围广

【治疗措施】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情发展急重,尤其是特急性病例,死亡率高达50%~80%,一经诊断,刻不容缓,应争分夺秒,尽早施行手术治疗。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中,有部分原发性脑损伤较轻,病情发展较缓的病例,亦可在严密的颅内压监护下或CT扫描动态观察下,采用非手术治疗获得成功。但治疗过程中如有病情恶化,即应改行手术治疗,任何观望、犹豫都是十分危险的。

1)手术治疗:手术方法的选择须依病情而定,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以下三种:①钻孔冲洗引流术:根据CT显示血肿所在部位,行钻孔引流,若属术前来不及定位的紧急钻孔探查,则应按致伤机理及着力点,结合病人临床表现作出定位,然后按序钻孔。若属对冲性损伤应首先在颞前部钻孔,其次额部,然后顶部;若系直接冲击伤,则先在着力部,继而于对冲部位钻孔探查。发现血肿后,应将钻孔稍加扩大,以方便冲洗和清除血肿。如为液状血肿,又无活跃性出血时,可于血肿较厚的部位再多作1~2个钻孔,然后经各孔间插管冲洗常可将血肿大部排出。此时,若颅内高压得以缓解,脑搏动良好,即可终止手术。于低位留置引流管一根,持续引流24~48小时,分层缝合头皮。小儿急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