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出生仅10个多小时罕见重度先天性膈疝新生儿成功获救

发布日期:2014-10-17 19:37:07 浏览次数:1601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张苒 通讯员陈兄)近日,河北省人民医院儿外科、儿科、麻醉科等多科协作,成功抢救出生仅10个多小时,罕见“重度先天性膈疝”新生儿。此病死亡率极高,不仅手术难度大,术后康复治疗和护理也需要很高的技术,在全国能够抢救成功的病例也不多。此例出生数小时内出现症状的先天性膈疝患儿,总成活率低于50%。世界少数几个有条件的医疗中心采用ECMO(体外膜氧合器)治疗配合成活率改进到60%~80%,但如果在新生儿期手术抢救成功,患儿有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该重症新生儿的成功抢救,标志着河北省人民医院在治疗急、危、重症患儿方面的实力和水平。

出生仅10个多小时的新生儿,出生后一直气促,全身发绀,反应差,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生后9小时被送入河北省人民医院儿科就诊。经检查发现患儿腹腔空虚,呈塌陷状。胸片显示胃、肠等腹腔内容物进入左侧胸腔,挤压左肺造成肺不张,心脏严重移位到右侧,右肺也受到挤压。

面对病情异常严重,出生仅10余个小时的新生儿,医生向家长交代病情后,家长救治积极,最后决定由儿外科和儿科联手救治。手术于日前进行,由儿外科主任梁巍主刀、王京斌、范建鹏医师协助,为患儿实施“先天性膈疝人工补片修补术”,术中发现患儿左侧膈肌几乎完全缺失,腹腔内的脏器:肝脏左叶、胃、脾脏、全部小肠、升结肠、横结肠和部分降结肠全部疝进胸腔,导致纵膈严重右移,并且左肺发育不良。术中,医生小心地将胃、脾脏等脏器还纳入腹腔,再用人工涤纶补片替代膈肌,仔细地缝合重建食管裂孔和血管裂孔。经过1个多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术后转入新生儿病房呼吸机辅助呼吸,手术虽然非常成功。

但患儿要存活下来,还须渡过层层险关,首先是左肺能否膨胀,其次是感染关和膈肌重建愈合关,另外营养支持也非常重要,每个环节都是关键,都在考验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儿科主任尹建英的带领下,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患儿终于顺利渡过各个难关,呼吸循环逐步好转,膈肌重建良好,左肺逐渐膨胀,于术后第6天顺利脱离呼吸机,转回儿外科病房继续治疗。体重由原来的3公斤增长到3.5公斤,并于日前完全康复出院。

先天性膈疝是小儿外科比较少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在胚胎早期,胸腔和腹腔彼此贯通,膈肌形成于胚胎第4至8周,将胸腔和腹腔分开。如某种原因致膈肌先天发育不全,再加上腹腔和胸腔的压力不平衡,腹腔内的脏器如胃和肠管从膈肌缺损或薄弱的部位疝入胸腔,称为先天性膈疝。

近年来,河北省人民医院儿外科收治的患先天性疾病的新生儿明显增多,各种畸形都有,因此准妈妈一定要重视围产期检查。特别是外来务工的育龄妇女围产期保健意识淡薄,怀孕期间缺乏规范的产前检查,致使流产早产难产及产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危及母婴生命,甚至导致部分畸形儿的出生及围产儿死亡。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1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