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硬结病介绍
鼻硬结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传染性肉芽肿病变。鼻硬结病多原发于鼻部,可以向鼻窦、软腭、硬腭、咽、喉、气管、支气管、鼻泪管和中耳等处蔓延,亦可在呼吸道各处散在并发或继发,故又称呼吸道硬结病。
鼻硬结病的病因1882年Frisch首次从病灶中分离出鼻硬结杆菌,并认为是鼻硬结病的致病菌。但在以后的动物和人体接种中常有失败,故也有不少学者持怀疑态度,本病病程一般较长,有长期接触史,此外,还可能与个人营养状况和免疫力、以及环境卫生等因素有关。
鼻硬结病的症状萎缩期初期表现与慢性鼻炎相似,鼻粘膜干燥,萎缩、结痂、出血等,鼻粘膜轻度肿胀,但不充血,临床易误诊为萎缩性鼻炎,但无臭气,病变一般在鼻腔前部,痂皮不易取出,此期可持续数月甚或数年,在多发病区,应取活检或细菌培养,明确诊断。
硬结期主要表现在鼻前庭、鼻中隔和下鼻甲前端,以及上唇等处出现结节状肿块样物,表面血管扩张,质硬,主要症状为鼻塞或外鼻变形,病程较长,可持续数年或更长,患者多数于此时就医。
瘢痕期由于结缔组织增生,瘢痕形成和组织挛缩,产生阻塞及各种畸形,鼻孔狭窄、闭锁、鼻翼内移,悬雍垂消失,鼻咽狭窄或闭锁,喉狭窄等。
鼻硬结病的鉴别诊断鼻硬结病的萎缩期颇似萎缩性鼻炎,但鼻粘膜不呈极度萎缩,鼻腔内亦无臭气。此外,还应与梅毒、结核、麻风、恶性肉芽肿、肿瘤等相鉴别。
鼻硬结病的治疗药物治疗抗生素对鼻硬结病有效,可选用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治疗,链霉素、每日1g,肌肉注射,总剂量为60—120g,近有报道用第三代的头孢羟苄四唑1g,每日2次肌注,经2个月治疗,得到良好效果。
放疗治疗用X线照射可促使病变纤维化,使病变停滞发展,放射总量约在40—70Gy(4000—7000rad)。
手术治疗根据病程,结合放射和抗生素治疗,对瘢痕可按病情进行手术切除或修复,恢复其功能,通过上述治疗,如细菌培养转变为阴性,活检已无硬结病变特征,可以认为治愈。
通过上述治疗,如细菌培养转为阴性,活检硬结病特征性病理改变消失,可认为治愈。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