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性内耳损伤
【疾病概述】
此病亦称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1973年Smith首次描述该症为沉箱病(Caisson disease),即在潜水高压环境中迅速变换压力出现的内耳损伤。潜水员作业中发生率为1%,一般潜入水下每沉10m即增加一个大气压的水压,相当于施加人体17~18Mg的压力。因此潜水时必须吸入压缩性空气或惰气和氧的混合气体,以调节鼓室和鼻腔的内外压力。如果变换压力过快或咽鼓管功能失调,便可发病
【潜水性内耳损伤症状】
临床表现
着色真菌病以成人男性局多,患者主要是农民或泥瓦木工。好发部位于国外报告多见在下肢,尤其足背及小腿上,但在我国山东章丘的患者所见则以手腕部为最多。
皮损初起的表现为水疱丘疹,接着逐渐演变成斑块结节,最终变成菜花状或乳头瘤样而明显高出正常皮肤。彼等损害常因外伤或继发感染时,可破溃而形成溃疡。皮损之间可见少许脓性分泌物,常发生难闻的臭味。若取该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往往可以查见棕黄园形厚壁的真菌孢子。
损害多呈密集成群,大小不等,彼此可相互融合,有些皮疹呈卫星状分布。皮损色泽为暗红色或紫色。患侧肢体由于淋巴管阻塞,可形成慢性淋巴水肿或象皮病。另外,在该病缓慢发展过程,有时还可观察到部分病变组织自然痊愈,而遗留下疤痕和色素沉着。
本病呈慢性经过,可历经数年或数十年而不愈,但一般健康尚可,如不积极坚持医治,最终可使患者肢残废,丧失劳动力。某些患者可累及内脏而出现相应症状。
脑脓肿综合症多是病原菌经血行播散至脑,往往见于体质衰弱或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此种病人予后不佳。
囊肿皮下型多在人体暴露部位出现结节,该结节以后中央发生坏死并形成坚实的皮下囊肿。其直径约2厘米左右。
诊断
除了依靠病史,临床症状特征以外,组织病理和真菌检查对本病确诊具有重要的意义。病理切片在浸润的郎罕氏细胞内或真皮组织中可发现棕黄色厚壁的园形真菌孢子;取皮损处脓性分泌涂片直接镜检,也可查见上述的的真菌孢子。若进行真菌培养亦可获阳性。
劳动生产中,遇有皮肤外伤,须及时妥善处理,如外涂碘酊,则可预防本病发生。
本病可由裴氏、紧密、疣状、皮炎着色真菌及分支孢子菌等引起。国内以卡氏枝孢霉为最多见,其次为裴氏着色菌、紧密着色真菌、甄氏瓶霉等。最近又发现棘状外瓶霉等暗色丝孢霉所引起者。在组织或脓液中呈圆形棕黄色真菌细胞,直径6~12μm,并不生芽,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多寄生在潮湿的土壤与腐烂的谷草木材中,通过破损的皮肤侵入组织,经组织直接蔓延或沿淋巴向四周扩展。偶可侵犯脑组织及其它脏器。
【潜水性内耳损伤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1.疣状皮肤结核: 多见于成年男性,好发于手、足、上臂等暴露部位,有外伤史,皮疹早期为单个暗红色的丘疹或疣状结节,质硬.以后皮疹逐渐扩大呈乳头瘤样增生,表面可有浅表溃疡,中央形成萎缩性瘫痪,组织病理为表皮沈状增生,真皮结核样肉芽肿。真菌直接镜检为阴性。
2.足菌肿:常有外伤史,好发于经常接触泥土者。皮损为暗红色浸润性肉芽肿件斑块,可形成瘦道,从中能排出颗粒。真菌直接镜检可见足菌肿颗粒。
(1)实验室检查:直接镜检可见棕色、分隔厚壁的抱子即“分裂体”,未见茵丝。真菌培养有暗色真菌生长。
(2)组织病理检查:只侵犯表皮、真皮,不侵犯皮下组织。表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表皮、真皮内有小脓肿。在小脓肿和异型多核巨细胞内可见不同形态的棕黄色硬壳细胞(厚壁抱子)。
【潜水性内耳损伤治疗概述】
一般治疗
一.在农村劳动中如遇皮肤损伤,对伤口应该认真处理.。
二.内用疗法
(一)5-氟孢嘧啶:本药可按每公斤每日100mg计算内服,可以获效。但需长期连续应用,直至皮疹消失为止.。
(二)噻苯哒唑 每日2克,连用3-6月,或许可见效。
(三)大蒜素静滴或口服咪唑类药.球红霉素、庐山霉素、二性霉素乙等抗真菌药都可酌性试用。
(四)碘化钾内服,逐渐增加剂量到3-6克,分3-4次服,连用至皮损消退,真菌检查阴性为止。据报道用此药治本药,其疗效不如治疗孢子丝菌病。
三.外用疗法
(一)早期病变的皮损可考虑手术切除。
(二)电凝固、激光、高频电刀等仅适面积较小的损害。
(三)局部温热疗法:鉴于着色协菌在38℃以上即停止生长,故患处局部可使用蜡疗,灯泡局烤等使病变地方湿度达到50~ 60℃,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本疗法最适宜在适宜在农村开展。
(四)二性霉素乙10~50mg,进行局部注射(每5mg 本品加入2%奴夫卡因1ml)。每周一次,坚持3个月,可能奏效。此疗法也可用庐山霉素代替。
(五)局部外用噻苯哒唑二甲基亚砚溶液或10%5-氟胞嘧啶软膏均可望见效。
本病呈慢性经过,迁延不愈,久病可出现淋巴性水肿、象皮腿、瘢痕、挛缩、致畸、致残,甚至癌变。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