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揉板门穴防治晕动病的体会
晕动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在特殊情况下,如乘车、乘船、乘机时突然出现以眩晕、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由于该综合征平常并不常见,且当患者离开交通工具时,多能自行恢复,所以医学学术对其研究不多。
对于晕动病的防治,目前主要运用西药乘晕宁、胃复安、东莨菪碱等。如果在出发前半小时服1~2片,大多能避免晕动病的发生。而在我国民间则广泛流传着掐揉内关、合谷,以及运用姜、葱、麝(香)等进行穴位(神阙、劳宫、膻中等)贴敷的防治方法。
笔者从小就恐惧乘车;一旦乘车,必然晕动。自6年前成为一名中医之后,通过多次自我以及教导他人运用实践,发现小儿推拿的板门穴对晕动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
板门是小儿治疗厌食、腹胀、腹泻、腹痛等疾病的常用穴位。此穴为脾胃之门。晕动病的病位在脾胃,治病求本,调理脾胃之门使脾胃纳运配合、升降相助、燥湿相济。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所以按揉板门穴可以使恶心、呕吐、头晕的症状得以改善或消失。
西医认为人们在乘坐交通工具时,人体内耳前庭平衡感受器受到过度运动刺激,前庭器官产生过量生物电,影响神经中枢而出现冷汗、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群。但每个人对这些刺激的强度和时间的耐受性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致晕阈值,如果刺激超过了这个限度就要出现晕动病症状。每个人耐受性差别又很大,这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受视觉、个体体质、精神状态以及客观环境(如空气异味)等因素影响,所以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只有部分人出现晕动病症状。
从生活常识上讲,大部分人知道晕车按内关,但在实际应用中,疗效并不理想。而通过服用药物抑制中枢的兴奋,缓解消化道痉挛,但这些药物多有作用慢、口干、嗜睡等副作用,而且疗效也不理想。市场曾有一种耳后皮肤贴剂,为东莨菪缓释剂可经皮肤渗透吸收,但仍不能消除该药物同有的副作用。其它如:贴肚脐、压内关穴、开窗通风、向前注视等也是常用而作用极有限的方法。经过实践认为板门穴是治疗运动病的有效疗法,希望能使晕车之人减轻旅途的痛苦。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