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突炎急性乳突炎的症状
急性化腔性中耳炎时,若机体抵抗力减弱,致病菌毒力强或治疗处理不当,中耳炎症继续发展,鼓窦入口被肿胀粘膜堵塞,乳突内脓液引流不畅,气房粘膜坏死脱落,骨壁脱钙坏死,气房融合形成脓腔,称融合性乳突炎。由溶血性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引起者,气房内充满血性渗出物,称出血性乳突炎。若乳突气化不良,则表现为乳突骨髓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虽全身及局部症状不明显,而乳突内炎性病变仍在进行,称隐蔽性乳突炎。若乳突炎症未得到控制,破坏乳突邻近骨壁,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自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急性乳突炎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已大为减少。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耳痛不减轻,或一度减轻后又逐日加重;耳流脓增多,引流受阻时流脓突然减少及伴同侧颞区头痛等,因考虑有本病之可能。全身症状亦明显加重,如体温正常后又有发热,重者可达40℃以上。儿童常伴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2、乳突部皮肤轻度肿胀,耳后沟红肿压痛,耳廓耸向前外方。鼓窦外侧壁及乳突尖有明显压痛。
3、骨性外耳道内段后上壁红肿、塌陷(塌陷征)。鼓膜充血、松弛部膨出。一般鼓膜穿孔较小,穿孔处有脓液搏动,脓量较多。
4、乳突X线片早期表现为乳突气房模糊,脓腔形成后房隔不清,融合为一透亮区。
倒向及局部治疗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应及早应用大剂量抗生素类药物,改善局部引流,炎症可能得到控制而逐渐痊愈。若引流不畅,感染未能控制,可出现可疑并发症时,应立即行乳突切开术。
单纯乳突切开术(simple mastoidectomy)是在完整保留外耳道壁的情况下,清除乳突腔内全部气房的病变组织,不触动鼓室结构,保持原有听力的手术。手术目的是清除乳突内气房、鼓窦及鼓窦入口的化脓性病变,建立乳突、鼓窦及中耳的良好引流,促使中耳及乳突炎症消退,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适用于急性融合性乳突炎、隐蔽性乳突炎、已出现并发症或有并发症可疑者。
手术要点:局麻或全麻。耳后切口,暴露乳突骨皮质,于颞线下外耳道上棘后上方三角区磨(凿)除骨壁进入鼓窦,依次追踪乳突气房,彻底清除乳突病变组织,使乳突术腔轮廓化或骨骼化,注意勿损伤听骨及鼓室腔,碘仿纱布一端置于鼓窦底部,一端露于切口下端,缝合切口上端,根据渗液情况3~5日抽出纱条。
乳突气房粘膜及骨膜的化脓性炎症。多伴发或继发于化脓性中耳炎,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匿性3种。
1、急性乳突炎。多见于儿童。致病菌毒力强,患者抵抗力低,中耳炎未及时治疗或中耳排脓不畅,是促使该病发生的原因。感染扩展至乳突,引起气房积脓,骨质融合坏死;临床症状较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剧烈,或耳流脓后症状不缓解,耳后乳突部红肿压痛,X射线乳突片可助诊断。该病治疗除积极采用抗生素外,部分病例应行鼓膜切开术或乳突凿开术,以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2、慢性乳突炎。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所并发,单纯型者致乳突气房发育障碍,乳突呈硬化型。危险型者则可致乳突骨质破坏,其中骨疡型者可致鼓窦及乳突骨质坏死,肉芽组织形成,乳突片可见鼓窦扩大,乳突骨质破坏。胆脂瘤型者,胆脂瘤经上鼓室、鼓窦扩展至乳突,X射线片可见典型边缘清楚的空洞。乳突病变侵蚀周围邻近骨质,可致成乳突皮质、骨性耳道后壁、半规管、面神经管、脑膜板及乙状窦骨板破坏,当急性发作时,引起严重的颅外及颅内并发症,因此,一旦确诊乳突骨质破坏,应立即行乳突手术,清除病灶,预防并发症。
3、隐匿性乳突炎。主要发生于小儿,特点为完整鼓膜后面隐藏的进行性炎症病变,致病菌多为嗜血流感杆菌,多由于急性中耳炎未得到彻底治愈,化脓性病变侵及骨质致成,常易漏诊致成并发症发生,应引起警惕。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