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牙深覆合
1.全身因素儿童时期全身慢性疾患所致颌骨发育不良,后牙萌出不全,后牙槽高度也不足,而前牙尚继续萌出,前牙槽高度过大,或下颌骨向前向上旋转。 2.遗传或先天因素上颌发育过大;下颌发骨向前向上旋转。 3.磨牙严重颊舌向错位,或后牙过度磨耗,使垂直距离降低。 4.咀嚼肌张力过大,牙尖交错位紧咬合时各肌电位大,抑制后牙槽骨生长。 5.多数乳磨牙或第一恒磨牙早失,降低了颌间距离,同时缺乏咀嚼力的刺激,影响颌骨及牙槽的发育。 6.下颌的先天缺失部分切牙,乳尖牙过早缺失。前牙无正常接触而过度萌出。
上中切牙垂直或内倾,两侧切牙唇向倾斜,或上切牙内倾而尖牙唇向,或所有上前牙内倾,前牙覆盖小于3mm,有时可为0~1mm;或上下前牙拥挤、内倾,呈严重闭锁合,可咬伤上前牙舌侧或下前牙唇侧龈组织,引起急、慢性牙周炎而造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等,后牙为中性关系或远中关系。深覆合的上牙弓其补偿曲线和下牙弓矢状曲线是相反的弧形,下颌前伸及侧运动受阻,下颌仅能作张闭式的绞链性动作,如要做侧运动,那也是由于上颌尖牙的远中侧已磨成沟槽以后方能实现;功能性下颌后缩,唇肌及咀嚼肌张力正常或过大。面部颌骨外形发育尚好,一般呈方面形。面下1/3高度较短,下颌角明显突出,下颌平面角为低角型。深覆合的面形是下唇外翻,形成横的深颏皱纹,颏部向前凸出,鼻翼往外升高,上唇短缩。
1. 前牙深覆合的早期矫治 对于替牙期非骨骼性深覆合的治疗,临床上常使用上颌平面导板矫治器。平面导板戴入后,下前牙与平面导板均匀接触,上下后牙分离约3-4mm。由于后牙脱离合接触,肌力增大,从而促进后牙和周围牙槽组织的垂直向生长,增高后牙高度。平面导板同时使下前牙的生长受到限制,达到矫治深覆合的目的。上颌平面导板矫治器必须全天戴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 三种类型深覆合矫治机制。 Ⅰ型深覆合 保持前牙牙槽骨的高度不变,着重升高后牙高度。采用上颌活动矫治器,附有平面导板和垫,从最后一个牙开始逐个调磨垫,以便使逐对牙伸长接触,待后牙增高后,再进行前牙舌向错位和后牙远中的纠正。如年龄较大,生长发育已停止,矫治极为困难,戴垫及平面导板,后牙不可能升高,在尽可能矫正前牙位置后再用修复方法加高后牙以恢复间高度,但必须在姿势位的颌面间隙之内,否则会出现颞下颌关节、肌肉症状。 Ⅱ型深覆合 保持后牙牙槽骨的高度,压低前牙,如果前牙覆不太深,可采用固定矫治器或活动矫治器推上下前牙向唇的办法。如果覆较深者,在上述前牙舌向错位纠正后,可于活动矫治器的唇弓上焊爪簧直接压低之;或焊别针簧,并在牙上粘钩以压低之;如果用edgewise、Begg等固定矫治器纠正,则必须先推上前牙唇侧,然后进行下颌的矫治。 Ⅲ型深覆合 采取压低前牙和升高后牙的办法。年龄较小者用活动矫治器上唇弓焊爪簧压低上前牙;上前牙压低后,加平导板以压低下前牙,并升高后牙;或平面导板、上前爪簧同时进行。当然也可用固定矫治器或功能性矫治器矫治。 3. 前牙深覆合的矫治方法 (1) 平面导板:适用于低角及平均下颌平面角的患者,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下前牙萌长,促进下后牙萌长。 (2) 固定矫治器上主弓丝的第二序列弯曲:是最常使用的打开咬合的方法。其作用机制:压低前牙,特别是下前牙;升高后牙,特别是下后牙。当配合使用安氏II类牵引时,上前牙也可能表现为伸长。在使用固定矫治器弓丝打开咬合的技术中,如果能在下颌第二磨牙上安放带环或颊面管将更加有利于深覆合的矫正。 (3) 片断弓技术:当希望咬合打开主要由前牙压低而不是后牙伸长来完成时,可以将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用粗方丝联成后牙片断,并用横腭杆将两侧后牙片断连成一体,形成后牙强支抗单位,再用压低辅弓来压低前牙片断。临床上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基于片段弓理念的设计是多用途弓,这种弓丝设计常用来先压低切牙段,然后再根据需要压低尖牙, (4) J钩头帽:借助于口外力直接压低上前牙, (5) 种植钉:成人严重的深覆合可以考虑借助于种植钉压低上下前牙。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