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的中医治疗
胆囊炎是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在腹部外科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本病多见于35~55岁的中年人,女性发病较男性为多,尤多见于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妇女。淄博市中医医院内科曹元成
微创治疗胆囊炎新式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通过腹腔镜和纤维胆道镜,先用气腹针经腹部穿刺置入腹腔镜探察息肉(炎症)位置,在肋缘下行2cm小切口入腹,在胆囊底切开约0.5cm的切口插入胆道镜,不切断腹壁肌肉,同时放入生理盐水冲冼胆囊腔,使视野清晰,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取净胆囊内息肉(消除炎症)。最后用胆道镜反复检查胆囊腔内有无病变残留,确定胆囊内无病变后,用可吸收线细心将胆囊分两层缝合,最后再逐层缝合手术切口。手术疗法急、慢性胆囊炎,目前可以采用的手术方式为保胆取石或胆囊切除,如果术前检查发现胆囊有功能,宜保留胆囊。
疾病分类
急性胆囊炎的症状,主要有右上腹疼、恶心、呕吐和发热等。急性胆囊炎会引起右上腹疼痛,一开始疼痛与胆绞痛非常相似,但急性胆囊炎引起的腹痛其持续的时间往往较长,作呼吸和改变体位常常能使疼痛加重,因此病人多喜欢向右侧静卧,以减轻腹疼。有些病人会有恶心和呕吐,但呕吐一般并不剧烈。大多数病人还伴有发热,体温通常在38.0℃~38.5℃之间,高热和寒战并不多见。少数病人还有眼白和皮肤轻度发黄。当医生检查病人的腹部时,可以发现右上腹部有压痛,并有腹肌紧张,大约在1/3的病人中还能摸到肿大的胆囊。化验病人的血液,会发现多数人血中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白细胞增多。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肿大、囊壁增厚,并可见结石堵在胆囊的颈部。根据以上的症状、体格检查和各种辅助检查,医生一般能及时作出急性胆囊炎的诊断。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病人一般同时有胆结石,但无结石的慢性胆囊炎病人在中国也不少见。慢性胆囊炎有时可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大多数病人过去并没有患过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长期发炎,胆囊壁会发生纤维增厚,疤痕收缩,造成胆囊萎缩,囊腔可完全闭合,导致胆囊功能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功能。
患了慢性胆囊炎后,病人主要会有以下两组症状:
①、结石一时性阻塞胆囊管,引起胆绞痛的发作,疼痛多位于上腹部或右上腹,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疼痛可牵涉到背部或右肩胛骨处,可伴恶心和呕吐。
②、常有腹胀、上腹或右上腹不适、胃灼热、嗳气、吞酸等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症状,进食油煎或多脂的食物往往会使这些症状加剧。
因此,有的病人可以并无胆绞痛的发作,只是感到上腹不适、嗳气、吞酸等一些消化不良的症状,往往误认为自己是患了“胃病”。这些病人“症”虽在“胃”,但病“根”却在“胆”,虽长期按“胃病”进行“对症治疗”,但因未消除病“根”,故病情经久不愈。
胆囊造影和B型超声肝胆扫描是诊断慢性胆囊炎很有价值的检查方法。胆囊造影可以发现胆结石、胆囊缩小变形,以及浓缩和收缩不良等情况,有时胆囊不显影。
B超检查除了可探查出胆结石和胆囊外型改变以外,还能看到胆囊壁有变毛糙、增厚等征象。有上述症状的病人,应及时就医,通过以上检查,一般可以明确慢性胆囊炎的诊断。
一般认为胆囊小结石易阻塞胆囊管,引起急性胆囊炎;而较大的结石常无明显的腹部绞痛,仅引起慢性胆囊炎的表现。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慢性炎症,引起慢性炎症最常见的原因是胆囊内有结石。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胆囊内有结石的病人都有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可以是急性胆囊炎发作过后的后遗症。病人在一次急性胆囊炎发作之后,几乎不可避免地发展成为慢性胆囊炎。然而,实际上多数急性胆囊炎是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有相当一部分慢性胆囊炎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以前从来没有得过急性胆囊炎的病史。
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亦不明显。平时可能经常有右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恶心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有的病人则感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等处隐痛。在站立、运动及冷水浴后更为明显。病人右上腹肋缘下有轻度压痛,或压之有不适感。B超检查可见胆囊引人注目或增大,排空功能障碍。口服胆囊造影剂发现有结石时,则诊断可以确定。
辩证分型
1)肝郁气滞症状: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饮食减少,或有口苦、嗳气、恶心、呕吐,可件轻度发热恶寒。舌稍红苔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情志不舒,肝气失于条达,胆汁排泄不畅,故有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可有饮食减少、口苦、嗳气、恶心、呕吐;肝胆郁滞化热,则可伴轻度发热恶寒;舌苔薄腻、脉弦紧为肝胆气滞之象。
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方药:舒肝汤:柴胡12克,郁金12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佛手15克,莱菔子20克,鸡内金15克,苦参12克,胆草12克,山楂12克,枳壳12克,厚朴12克,川楝子12克,元胡5克,甘草6克,水煎服。舒肝丸、胃立康口服。
2)湿热熏蒸症状: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痛引肩背,发热畏寒发作,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于。舌苔黄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有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湿热内结,邪热炽盛,故有发热畏寒;湿热中阻,脾胃受困,故见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弦紧是为肝胆湿热之象。
治则:清利肝胆,化湿排石。
方药:泻胆汤:龙胆草12克,郁金12克,黄芩12克,柴胡12克,黄柏12克,鸡内金12克,公英30克,地丁20克,滑石20克,虎杖15克,金钱草30克,苦参15克,泽泻12克,木通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泻肝丸、莲芝丸口服。
3)热结血瘀症状:胁痛如刺,持续不解,入夜尤甚,痛引肩背,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胸腹胀满,黄疽不退,寒热时发,便秘尿黄。舌质紫黯,唇舌有瘀斑,脉弦数。
证候分析:气郁热结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停积,则胁痛如刺、持续不解、入夜尤甚;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瘀血有形测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气滞则胸腹胀满;热结则寒热时发;气郁热结,瘀血停积,胆汁排泄受阻,故有黄疽不退;邪热下迫大肠和膀胱,则有便秘尿黄;舌质紫黯、唇舌有瘀斑、脉弦数是为瘀血之证。
治则:活血化瘀,清热攻下。
方药:清热化瘀汤:双花30克,连翘30克,菊花15克,虎杖12克,公英30克,地丁20克,红花12克,桃仁12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大黄6克,柴胡12克,金钱草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活血胶囊、大黄丸口服。
4)脓毒壅滞症状:脘腹、胁肋绞痛拒按,痛引肩背,持续不止,胸腹满闷,壮热寒战,汗出,黄疸,甚则谵语神昏,便秘溲黄。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
证候分析:湿热日久,脓毒壅滞肝胆,气机受阻,故脘腹、胁肋绞痛拒按、持续不止、腹部胀满;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邪热脓毒炽盛,故壮热寒战、汗出;邪热脓毒迫使胆汁外溢,则见黄疸;邪热脓毒扰乱心神,则谵语神昏;邪热下迫大肠和膀胱,可有便秘溲黄;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是为湿热脓毒壅滞之征。
治则:清热透脓,化瘀解毒。
方药:化毒汤:金钱草30克,鸡内金12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香附12克,苦参15克,泽泻12克,虎杖15克,公英30克,地丁30克,败酱30克,黄柏12克,黄连10克,大黄6克,茵陈20克,山楂15克,甘草6克,水煎服。热炎宁、胆石清口服。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 曹元成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