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3.临床疾病 一些临床疾病除具本身的病理改变之外,常伴有某些免疫功能低下;如肾病综合征的低IgG血症,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等。
4.生理性因素 婴幼儿的免疫功能未成熟和老年人的免疫功能退化,使他们都存在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这也是SID的常见原因。
5.医源性因素 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细胞毒性药物及放射性照射等均可引起SID。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常采用这些治疗手段,均要警惕SID的发生。
[Top]
免疫缺陷病的临床表现因病因不同而极为复杂,但其共同表现却较为集中,尤其是反复感染。若存活期长,还易发生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有明显遗传趋向,在筛查可疑病例和寻找带病者时更要详细询问家族史,而不利环境因素和其他基础疾病则可能是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ID)的重要线索。SID的临床表现与PID大致相同,但其程度往往轻于后者,治疗效果也较好,反复感染是突出表现,并发肿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会相对较少。SID常可查到原发病及引发因素,临床常有原发病的表现。
SID发病完全依赖原发疾病或不利的环境因素的状况,因而反复或慢性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免疫缺陷病表现千变万化,临床医师应根据一些普遍规律进行有目的的筛查,以下常出现的共同表现是筛查的重要线索:
(1)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反复呼吸道感染、严重细菌感染、持续性感染,对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显。
(2)常见的临床表现:生长发育滞缓、多次机会感染、皮肤病变(皮疹,脂溢性皮炎、脓皮病、脓肿、秃发、湿疹、毛细血管扩张、病毒疣)、顽固性鹅口疮、腹泻和吸收不良、慢性鼻窦炎和乳突炎、复发性支气管炎和肺炎、自身免疫反应的证据、淋巴结和扁桃体缺如、血液学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性粒细胞减少)。
(3)较少见的临床表现:体重下降、发热、慢性结合膜炎、牙周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严重病毒感染、慢性肝病、关节痛或关节炎、慢性脑炎、复发性脑膜炎、皮肤化脓性坏疽、胆道炎或肝炎、疫苗接种扩散、支气管扩张、尿路感染、脐带脱落延迟、慢性口腔炎。
2.反复或慢性感染 反复和慢性感染是免疫缺陷病最常见表现,患儿常需持久用抗生素。感染以呼吸道最多见,如复发性或慢性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或肺炎;其次是胃肠道感染;皮肤感染可为脓疖、脓肿或肉芽肿。也可见全身感染,如脓毒血症、败血症、脑膜炎和骨、关节炎。
一般规律是,抗体缺陷易发生化脓性感染,T细胞缺陷时则易发生病毒、真菌或原虫感染。补体成分缺陷好发生奈瑟菌素感染。中性粒细胞缺陷时病原体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免疫缺陷病人中感染的病原菌毒力往往不强,常为机会感染。多数病人感染后治疗效果不好,用抑菌剂效果更差,必需使用杀菌剂,且剂量大,疗程长。
3.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缺陷病病人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SID较PID患者并发自身免疫病及肿瘤的机会较少。
病人如果具有可以引起SID的某些疾病和因素,特别是当表现有对感染易感性增加的某些临床特点时,应怀疑有SID的存在。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未必都是免疫缺陷,因此需进一步做相应的免疫功能检查,以确定有无免疫缺陷以及属于免疫系统哪一方面的缺陷。
小儿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Top]
免疫缺陷病的病因复杂,其实验室检查手段更为多样,应结合家族史、病史、体检,选择相关项目。总之,凡反复不明原因感染发作,均应考虑免疫缺陷的可能性,当找不到明确诱因,且有阳性家族史,更应想到PID的可能性。但无论诊断PID或SID均应有相应实验室检测依据,以明确免疫缺陷的性质。免疫网络极为复杂,测定全部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几乎不可能。有些实验技术在一般医疗机构也无法开展,需在研究中心进行,为避免不必要的检测,在作免疫缺陷病实验室项目选择时,可分为3个层次进行:过筛试验、进一步检查、特殊或研究性实验。现归纳如下:
1.初筛试验 B细胞缺陷、IgG、A、M水平,同族凝集素、噬异凝集素、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分泌型IgA水平、T细胞缺陷、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形态、胸部X线胸腺影、迟发皮肤过敏试验(腮腺炎、念珠菌、破伤风类毒素、毛霉菌素、结核菌或衍化生物)、吞噬细胞缺陷、白细胞计数及形态学、NBT试验、IgE水平测定、补体缺陷、CH50活性、C3水平、C4水平。
2.进一步检查 B细胞计数(CDL9或CD20)、IgG亚类,IgD和IgE水平、抗体反应(破伤风、白喉、风疹、流感杆菌疫苗)、抗体反应(伤寒、肺炎球菌疫苗)、侧位X线咽部腺样体影、T细胞亚群计数CD3/CD4/CD8、丝裂原增殖反应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HLA配型染色体分析、化学发光试验、白细胞动力观察(白细胞特殊、形态,移动和趋化性)、吞噬功能测定、杀菌功能测定、调理素测定、各补体成分测定、各补体成分测定(C3a、C4a、C4d、C5a)。
3.特殊/研究性实验 进一步B细胞表型分型、淋巴结活检、抗体反应[嗜菌体(X) 174,锁孔虫戚血兰素(KLH)]、体外Ig合成、B细胞活化增殖功能、基因突变分析、体内Ig半衰期、进一步T细胞表型分析、细胞因子及其受体测定(如IL-2、IFN-、TNF-)、细胞毒细胞功能[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毒性T细胞(CTL)、抗体依赖性杀伤细胞(ADCC)]、腺苷脱氨酶(ADA)、嘌呤核苷磷酸酶(PNP)、皮肤、胸腺活检、胸腺素测定,细胞活化/增殖功能、黏附分子测定(CDL1b/CDL8、选择素配体)、变形性黏附和凝集功能测定、氧化代谢功能测定、酶测定[髓过氧化酶(MPO)、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NAD、氧化酶]、基因突变分析、补体旁路测定、补体功能测定、趋化因子、免疫黏附、同种异体分析。
X线检查:结合正侧位胸部透视或平片,注意胸腺影的存在及大小。6个月内幼婴缺乏胸腺影,提示胸腺发育不良。鼻咽部腺样体组织很小或无阴影也为诊断细胞免疫缺陷的直接线索,均宜结合临床淋巴结触诊及细胞免疫检测确诊,并有助于鉴别诊断。
小儿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Top]
应注意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鉴别,SID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的重要区别在于:
1.SID常为免疫系统多环节受损 PID几乎都是特定的单基因缺失,导致相应的免疫活性细胞或免疫分子受损,表现出这种功能的完全缺失,且为不可逆的改变;而SID常为免疫系统多环节受损,但受损程度较PID轻,仅为部分功能受损,表现为免疫功能低下(immunocompromise)。
2.SID为后天环境因素引发 PID系关键位基因突变,除非免疫重建,否则其免疫功能缺陷将为终身性,SID为后天环境因素致免疫功能缺陷,虽也能影响基因表达,但仅系基因不完全性表达障碍,去除不利因素之后,免疫功能将可能恢复正常。
小儿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Top]
反复发生各种感染或机会感染,生长发育延缓,常见败血病、脑膜炎、骨髓炎等深部严重感染,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可发生再障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可发生坏疽性脓皮病,支气管扩张,以及严重的接种后反应,并可并发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
小儿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应该如何预防?
[Top]
免疫和感染等之间的关系复杂,免疫缺陷固然可引起感染或成为肿瘤和自身免疫病的发病基础,但感染或肿瘤和营养不良也会造成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细胞毒药物以及治疗用免疫抑制剂和代谢性疾病等,经证明均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继发性免疫缺陷。因此临床应予以警惕。
AIDS尚无法治疗,但是可以预防。最强大的预防武器是宣传教育。能预防HIV感染的疫苗称预防性疫苗,而能阻止感染后进展成AIDS的疫苗称治疗性疫苗。至今尚无有明确应用前景的HIV疫苗可供广泛使用。疫苗研制中的主要困难在于对HIV致病机制和宿主对HIV的免疫应答了解仍不够。另一重要障碍是HIV变异株的不断出现。在HIV感染者中,HIV-1的突变率为每年0.1%~1%。这就意味着,每个HIV(+)者体内不是只有一株病毒,而是有一群HIV变异株。每一变种的致病性、生长速度和传播特性均各异。HIV的遗传变异将影响其致病机制。
一个好的预防性疫苗应是很小的剂量就能诱导出长期稳定的、全身和黏膜的保护性免疫,并对世界上流行的抗原性不同的HIV株均有保护作用。它必须有效、安全、稳定、易保存,使用简便和价廉。
小儿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应该如何治疗?
[Top]
SID治疗原则上是根治原发病及免疫替代治疗和对症治疗,替代治疗和对症治疗均要视免疫缺陷的类型及后果而定,因在何种因素影响下,产生何种特殊免疫异常并不十分明了,故只有根治原发病,才有可能彻底纠正SID。
1.一般治疗 要加强宣传与护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感染,合并感染时应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针对各种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如WAS病人发生血小板减少性严重出血,可输新鲜血小板及维生素D或甲状旁腺素。有T细胞缺陷病人应禁种活疫苗,以防发生严重感染。有一定抗体反应者可考虑给予死疫苗接种,细胞免疫缺陷病人不宜接种存活的疫苗如口服灰髓炎疫苗,以免感染患儿。有些病例需长期给予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已确诊为T细胞缺陷患儿不宜输新鲜血制品,以防发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必需输血或新鲜血制品时,应先用射线(2000~3000rad)处理,血制品还要严格筛查CMV,以防血源性CMV感染。PID患儿一般不作扁桃体和淋巴结切除术,脾切除术视为禁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慎用。
肺囊虫性肺炎(PCP)是细胞免疫缺陷病人和HIV感染重要的并发症,当1岁内CD4 细胞计数1500/l或任何年龄组CD4 细胞占总淋巴细胞25%时,均应预防PCP感染。
2.替代治疗 替代治疗的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大约80%PID患儿伴有不同程度IgG或其他抗体缺乏,因此补充IgG(IVIG)是最常见的替代治疗措施。其他替代治疗包括特异性免疫血清,输白细胞,细胞因子(转移因子,胸腺素)。某些市售免疫调节药物对PID的疗效并不满意,需要认真分析、利用。红细胞内有大量嘌呤核苷磷酸酶(PNP)和腺苷脱氨酶(ADA),因而用洗涤红细胞可以治疗PNP,ADA缺陷症患者,输注白细胞可用于治疗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伴严重感染者。阿地白介素(IL-2)可用于治疗SCID,但仅可能对IL-2表达异常的SCID有效。
3.免疫重建 免疫重建是采用正常细胞或基因片段植入病人体内,使之发挥其功能。以期能持久地纠正免疫缺陷状态。免疫重建的方法有胸腺组织移植、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和基因治疗。
4.胸腺组织移植 胎儿胸腺组织移植:将16周以内的胚胎胸腺植于腹膜下或皮下用于治疗细胞免疫缺陷病,尤其是胸腺发育不全症。胎儿胸腺移植后很快(常在数天内)出现胸腺重建的表现,并持续存在。胎儿胸腺组织来之不易,使胸腺移植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5.干细胞移植 脐血干细胞移植:脐血富含造血干细胞,可作为免疫重建的干细胞重要来源。无关供体配型脐血干细胞移植后GVRH较无关供体配型骨髓(matched unrelated marrow donor,MUD)移植为轻,也是选用该方法的原因。无关供体配型移植无论是脐血或骨髓,均应进行移植前后免疫抑制治疗,故使免疫功能重建延迟和增大继发感染的机会。同胞纯合子脐血于细胞移植则可不必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因此成功率明显增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将CD34 细胞分离,在体外无菌扩增或定向培养后,再静脉输注病人。
(1)同种异体同型合子骨髓移植:取自同胞兄弟,HLA-A和HLA-B同源,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无反应的骨髓为供体。若病儿尚存在部分T细胞功能,MLC呈阳性反应时,于移植前后均应给予免疫抑制治疗。移植成功的病列,GVRH可自行消失,也有呈慢性GVRH者。卡氏肺囊虫肺炎的磺胺类药物预防要持续到免疫功能恢复正常为止。应持续监测巨细胞病毒(CMV)抗体,CMV抗体呈阳性者,可给予抗病毒治疗。
(2)同种异体半合子骨髓移植:在同胞中仅有1/4机会为同型合子,非同胞同种异体中,同型合子的机会几乎为零。为此可采用同种异体半合子骨髓供体,常为家庭成员父母或兄弟。B细胞移植的成功率较T细胞移植低,且常发生慢性GVRH。半合子骨髓移植现已代替胸腺上皮细胞移植和胎肝移植。
(3)无关供体配型骨髓移植(MUD):随着一些国家和地区骨髓库的建立,无关供体骨髓移植变为可能。在近年已很盛行。MUD移植可不必移除T细胞,但在移植后均应接受免疫抑制治疗。MUD移植成功率约为50%,5岁以内接受移植者,成功率可达85%。
7.基因治疗 许多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突变基因已被克隆,其突变位置已经确立,这给基因治疗打下了基础。将正常的目的基因片段整合到病人干细胞基因组内(基因转化),被目的基因转化的细胞经过有丝分裂,使转化的基因片段能在病人体内复制而持续存在,并发挥功能。理论上讲,凡骨髓移植成功的疾病均是基因治疗的指针。
基因治疗的主要程序包括:分离外周血或骨髓中的CD34 细胞,体外在生长因子和辅助细胞存在下,使其扩增又不进行分化(即保持CD34 细胞的原始特征)。在体外,CD34 与带有目的基因的载体病毒共培养,使CD34 细胞被目的基因转化,将目的基因转化的CD34 细胞静脉输入患者体内。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较PID预后好,往往表现轻度免疫功能缺陷,且常为可逆性变异,及时去除不利因素之后,有望恢复正常免疫功能。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