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性性近视的眼底损害
7.周边部视网膜囊样变性及格子样变性常见于锯齿缘附近,充分扩瞳后用双目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检查较易发现。囊样变性呈圆形或类圆形红色。在视网膜灰白色萎缩病灶的背景衬托下,境界清楚。萎缩性病灶周围,还有交叉成网状由视网膜末梢小血管白线化形成的白色线条,称为格子样变性(latticedegeneration)。囊样变性破裂,形成视网膜裂孔。
8.玻璃体液化混浊玻璃体凝胶体解聚液化,有些部分浓缩成灰白色膜样或条索状混浊。在裂隙灯显微镜光切面检查下,混浊物飘浮于玻璃体腔内。玻璃体液化可引起玻璃体前、后脱离,以后脱离为多见。
根据病人近视的发展过程及近视程度,同时根据眼底的典型改变,确诊并不困难。
变性性近视的眼底损害应该做哪些检查?
无特殊实验室检查。
1.B超检查可明确眼轴的长度,了解轴性近视程度。
2.电脑及散瞳验光,了解屈光度情况。
3.出现漆裂纹样损害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可出现透见荧光;眼底出血时可见到荧光遮蔽现象。
4.吲哚青绿造影可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
变性性近视的眼底损害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根据其高度近视眼史,眼底有典型的豹纹状,视盘近视性弧形斑和黄斑的典型变性改变,诊断并不困难。但有时要与眼弓形虫病,尤其静止期或先天性者区别。眼弓形虫病虽属葡萄膜炎,但往往无前部炎症,仅有后部葡萄膜的病变,好发部位也位于后极部,在静止期或先天性可仅表现为黄斑区陈旧萎缩性圆形病灶,其周围可伴有色素沉着,类似高度近视的萎缩性病灶。但弓形虫病患者有猫、狗等动物接触史,另外可用皮肤实验和血清学试验证明。最后还可用诊断性治疗。眼弓形虫病对磺胺、米诺四环素(minocycline)、克林霉素(clindamycin)联合激素治疗,可有显著疗效。
在老年人,高度近视黄斑病变表现为伴有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机体瘢痕时,要与老年性黄斑变性鉴别。一般前者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较小且近中心,而后者常伴眼底动脉硬化或高血压性改变。且除了盘状瘢痕外,还可有早期老年性盘状病变的改变,如单个或融合的玻璃膜疣、色素上皮浆液性或出血性脱离等改变。
变性性近视的眼底损害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1.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变性的液化混浊与视网膜囊样、格子样变性等变性引起的裂孔,两者相互作用,导致视网膜脱离。临床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中有很大部分并发于变性近视。
2.青光眼近视伴有青光眼者约为14%,但由于变性近视眼巩膜硬度低,从而测得的眼压偏低;近视眼视盘的异常不能见到典型的青光眼杯状凹陷;视力及视野的改变亦易被近视所蒙蔽,所以容易漏诊。
3.并发性白内障多见于中年后的变性近视。常表现为晶状体核的棕色混浊(核性白内障),亦可表现为晶状体后囊下皮质混浊。核性白内障因晶状体屈折率增强而使近视程度进一步加深。
变性性近视的眼底损害应该如何预防?
1.矫正屈光不正以最低度数而达到最好的视力为最适宜。但有时度数太高,患者戴镜后不适,则需适当减少度数,保持较好的视力而患者又可接受,以缓解过度集合引起的视疲劳。除了配戴眼镜外还可用角膜接触镜矫正,以减少由戴眼镜造成的视物变小与变形,也可扩大视野。放射状角膜切开以及近来发展的准分子激光可用来矫正近视,但对高度近视的矫正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视觉卫生的宣传教育好的用眼习惯极为重要。如不要躺着或走动时看书、在做近距离工作时照明要适当,不能过暗或过强,光线最好从左上方照入,坐姿要端正,头距离视物不能过近,一般33cm。每次看书时间不要过长,一般1次持续45min~1h为宜,在休息时双眼向远望,使眼放松休息。可配合做眼保健操以缓解视疲劳。这些视觉卫生教育在青少年尤为重要。
3.加强身心健康的教育这尤其在青春发育期,要有好的饮食习惯,不能偏食或暴饮暴食。适当户外锻炼,充足的睡眠,以保护身体健康、精神饱满的学习或工作,从而有利于视力的发育。
变性性近视的眼底损害应该如何治疗?
(一)治疗
眼底出现的各种变性改变,一旦形成不可逆转。到目前为止,尚无肯定的有效治疗,曾试用抗衰老及改善脉络膜循环的中药九子还睛煎冲剂,让患者持续3~5年内服,对延缓病变继续恶化方面有一定效果。维生素A、D、E、C,葡萄糖酸锌及碘制剂等亦可试用。应用异体同种巩膜或其他材料作眼球兜带术即后巩膜加固术,以期阻止后部巩膜进一步延伸,远期疗效尚难肯定。
(二)预后
较难治疗,且不易恢复视力。伴有反复眼底出血时,对视力损害更大。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