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

发布日期:2014-10-15 19:27:22 浏览次数:1601

1.症状 患者主要诉有单眼眼前黑影、闪光感、暗点、视物模糊和视力下降,视力下降多为轻度下降(0.5以上),一些患者可有严重视力下降(可降至0.04),无眼红、眼痛等表现,不伴有全身性疾病。

2.体征 典型的改变为双侧眼底出现多发性散在的黄白色圆形病变50~300µm大小,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内层脉络膜水平,主要集中于后极部,一些病变可伴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通常于数月后这些病变消退,遗留下视网膜色素上皮紊乱,或遗留下萎缩性脉络膜视网膜瘢痕,后者以后逐渐变成为凿孔状边缘的瘢痕。

患者眼前段通常无改变,与其他多种类型的累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的炎症不同,此种病变不会出现玻璃体内炎症细胞。

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发生率可达17%~40%此种并发症是引起患者视力严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此种新生血管膜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前的神经视网膜下(被称为Ⅱ型膜)易于被手术方法剥脱预后较好。其他的并发症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发生于活动性病变处可于数周内消退。

此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眼底改变,如散在多发性视网膜下黄白色圆形病灶,无眼前段和玻璃体炎症反应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鉴别诊断:

眼底出现散在的多发性视网膜下黄白色圆形病灶的是多种脉络膜炎视网膜色素上皮炎症性疾病的共有特征,但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不引起前房和玻璃体炎症反应,此可与其他类型所致者相鉴别。但是仅凭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其他类型的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炎症性疾病并不一定在所有患者均出现玻璃体和前房的炎症反应。因此,掌握不同类型炎症的临床特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等方面的改变对鉴别诊断是非常必要的。

在鉴别诊断时尤其要注意与多灶性脉络膜炎和全葡萄膜炎视网膜下纤维化和葡萄膜炎综合征相区别3种疾病在临床上有相当程度的重叠如均易发生于青年女性,多有近视,多为双眼受累。眼底病变表现为视网膜下的点状或片状病变,均可引起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但视网膜下纤维化和葡萄膜炎综合征在视网膜下点、片状病变的基础上一定进展为片状或带状的纤维化组织,往往有明显的玻璃体炎症反应。而多灶性脉络膜炎和全葡萄膜炎有典型的前葡萄膜炎和玻璃体炎症,也可引起视网膜下的纤维化,但此种纤维化没有视网膜下纤维化和葡萄膜炎综合征那么显著,这些特点有助于三者的鉴别。

此病尚应与能够引起眼底白点状病灶的其他疾病(如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多发性易消散性白点综合征、鸟枪弹样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拟眼组织孢浆菌病、类肉瘤病性葡萄膜炎、眼弓形虫病、Lyme病所致的葡萄膜炎、Vogt-小柳原田病等)相鉴别。

大多数患者不需治疗但对于出现大量黄斑区点状病变,特别是伴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者,则应给予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一般选用泼尼松口服剂量为0.5~1mg/(kg·d)。

对于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目前有3种治疗方法:①用泼尼松口服治疗可延缓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的生长,甚至在一些患者可使其消退,所以此种治疗对于黄斑区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尤为适用;②激光光凝治疗,主要用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200µm以外的新生血管发现此种治疗可以使新生血管膜消退;③黄斑下新生血管膜剥离术此种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但尚需更多的临床病例和更长时间的观察始能证实。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1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