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儿童脑动脉瘤的原因
儿童颅内动脉瘤是指发生于15岁以内的儿童病人的颅内动脉瘤, 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 0.5%~4.6%。
儿童颅内动脉瘤的病因与成人明显不同。成人颅内动脉瘤多为后天获得性因素, 如血管病、酗酒、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胆固醇饮食及口服避孕药等; 儿童颅内动脉瘤多为先天性因素, 少数为后天获得性因素所致如外伤、感染等。
有研究证实: 部分脑动脉的分叉部存在着先天性中层平滑肌细胞缺陷、弹力纤维紊乱和逐渐减少的现象,儿童 ( 特别是婴幼儿) 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可能与此有关。
外伤性动脉瘤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1%, 占儿童颅内动脉瘤的 20%~39%, 20%~30%的外伤性动脉瘤病人是儿童。Ventureyra 等报道 500 例外伤性动脉瘤, 60%以上为 10 岁以下儿童; 38%的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远端, 29%位于颅底水平颈内动脉 ( 多为床突旁段), 25%位于大脑中动脉远端, 8%位于后循环; 外伤性动脉瘤以男孩占大多数,且多位于颅内动脉末端。外伤性动脉瘤的致病损伤分为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发生原因可回纳为: ①头部外伤导致颅底骨折而损伤颅内动脉; ②头部穿通伤,异物直接损伤颅内动脉; ③损伤过程中脑移位, 使颅内动脉受到牵拉、扭转、挫伤; ④手术损伤。
其中①、②和④是直接损伤,③ 是间接损伤。细菌性动脉瘤是儿童颅内动脉瘤的另一常见类型, 分为血管内源性和血管外源性。80%~90%细菌性动脉瘤为血管内源性, 多继发于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 (2.5%~10%) 和败血症 ( 占 33%)。血管内源性细菌性动脉瘤多见于动脉末梢,尤其是大脑中动脉末梢。血管外源性细菌性动脉瘤发生部位由感染部位决定。动脉远真个囊性动脉瘤或动脉近真个纺锤形动脉瘤应高度怀疑为细菌性动脉瘤。18%细菌性动脉瘤为多发性动脉瘤。
霉菌性动脉瘤主要见于HIV感染者和免疫缺陷的病人。HIV感染后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与病毒直接感染、免疫反应及机体免疫抑制等因素有关。HIV感染儿童可患动脉瘤, 血管造影显示为动脉炎。
有报道儿童颅脑放疗可引发颅内动脉瘤形成, 放疗引发的颅内血管病理改变通常是血栓形成和血管闭塞, 导致动脉瘤者极为罕见。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