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及口腔黏膜角化棘皮瘤临床分析
本组5例均在发病后20 d~2个月就诊,都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其中发生于颊黏膜者施行颊部病变局部切除术;4例唇部肿物均行广泛局部切除并对组织缺损行一期整复。
5例患者1周后均切口甲级愈合出院,术后随访2 a~7 a均未复发。
本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日光照射有关系[2],从发病部位上可以证实这一点,本组5例中4例发生在上下唇唇红及皮肤处。也有人认为与病毒感染及化学物质的刺激、皮脂腺囊内炎症、外伤、变态反应等与此病均有关系。角化棘皮瘤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结节状突起,中心部分充满角质栓,角质栓脱落后,中心凹陷呈火山口样,质地较硬无浸润,表面常覆有结痂或粘稠状物。常有6周~12周的迅速生长期,在生长期后有6周~8周的静止期,发病期后4个月~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内可自行消退,留有瘢痕。由于现在人们对肿瘤认识的提高,求治心切,本组5例中均在发病后20 d~2个月进行诊治,因此对发病的生长―静止―消退的全过程没有完全观察到。但是有些病损也并不完全按照该过程发展,在临床观察中也很难辩认肿物的性质。本组5例术前诊断均同病理诊断不相符。5例病损标本切除较完整,大体病损为直径0.7 cm~2 cm,边界清,高出皮肤及唇红黏膜约0.5 cm~1 cm,表面不平。在镜下可见中央呈火山口样缺损,其内充满角化物质,边缘呈唇形伸出,表皮层主要是棘皮细胞,类似假上皮样增生。其中的颊黏膜角化棘皮瘤,在切片中看到大量鳞状细胞和棘皮瘤样组织。临床上极易将角化棘皮瘤误诊为鳞状细胞癌。因此,角化棘皮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即使病理报告也需谨慎,否则也有可能误诊。svirsky和silberberg等认为肿物迅速生长和自发性消退是该病区别于鳞状细胞癌的一个重要临床特点。角化棘皮瘤的生长期发展很快,远超过鳞状细胞癌的生长速度,一般不发生破溃,可以自愈[3]。关于角化棘皮瘤的治疗,文献报道了很多方法,如冷冻、电烙、放射、化疗、保守切除等方法,但早期施行广泛性局部切除并一期修复仍是目前治疗上较理想的方法。本组5例除1例颊部病损局部切除外,4例唇部病损组织均行广泛局部切除并立即整复。没有确诊病例均不可保守治疗或待其自愈,因时间太长(4个月~6个月),如果在保守期间肿物扩大,切除范围大而缺损组织大将使之无法修复。结合本病及口腔颌面部组织的特点,笔者认为发生于唇周的角化棘皮瘤应行手术切除并一期修复。
[1]张国志,赵怡芳.口腔疾病鉴别诊断学[m].第1版.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300 301.
[2]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56.
[3]冉玉平.常见皮肤性病诊断与治疗[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73 575.
作者简介:刘华英(1977-),女,山东莱阳人,2000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助理讲师。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