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1)直接征象:垂体内低密度(信号)区是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可靠征象(图1),低密度(信号)区在3mm以上或超过垂体体积的1/3即可诊断为垂体微腺瘤,低密度(信号)区的显示与垂体及肿瘤的造影剂充盈方式有关,造影剂快速增强扫描时,由于垂体的血供极其丰富,且无血-脑脊液屏障,注入造影剂后可立即增强,其增强的程度与海绵窦及颈内动脉相接近,而肿瘤组织的血供不及垂体丰富,增强不及垂体迅速,肿瘤密度(信号)增加缓慢,因而在注入造影剂的一瞬间,肿瘤与邻近垂体组织或海绵窦相比呈低密度(信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循环血中的造影剂浓度逐渐降低,垂体与海绵窦的密度(信号)均逐渐下降,肿瘤组织逐渐呈等密度(信号),因此,快速增强扫描可使低密度(信号)区的显示最佳,而延长注射造影剂至扫描完成的时间则会造成漏诊,少数微腺瘤表现为或高密度(信号)区,表现为等密度(信号)区的微腺瘤只能依据占位征象进行诊断。
①垂体增高和(或)上缘膨隆:垂体高度超过8mm即提示可能存在微腺瘤,但正常垂体高度也可能8mm,另外,垂体高度正常也不能否定微腺瘤的存在,因此不能单纯用垂体高度作为微腺瘤是否存在的惟一标准,必须结合其他CT表现,垂体增高且上缘膨隆,则高度提示微腺瘤的存在,若垂体上缘的隆起不对称,则更支持微腺瘤的诊断,有人报道,垂体增高且上缘隆起不对称,91%有肿瘤存在,垂体上缘呈普遍性隆起只有部分病例中线区有肿瘤存在,因为正常垂体上缘也可膨隆,故观察垂体上缘形态也需结合其他征象。
②垂体柄移位:肿瘤的占位效应可将垂体柄推向对侧,但在少数情况下,垂体柄也可向肿瘤同侧移位,另外,动态增强扫描可见垂体柄周围毛细血管丛,微腺瘤的占位效应也可导致此毛细血管丛的移位,垂体柄偏离中线2mm以上,常常提示微腺瘤的存在,同样,在分析垂体柄的变化时也需结合其他CT征象,因为微腺瘤病人垂体柄可以不移位,而正常人的垂体柄又可略偏离中线。
③神经垂体消失:冠状CT扫描在通过垂体后缘的层面上,在鞍背前方常可见到略低密度的卵圆形后叶;而MRI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神经垂体,微腺瘤的占位效应常导致后叶受压缩小而不能显示,或被挤向一侧,但若肿瘤发生于前叶前部,体积又较小,其占位效应不重,则仍可见到后叶,故神经垂体消失常常提示有微腺瘤,而后叶显示良好也不能完全排除微腺瘤。
④鞍底骨质的变化:微腺瘤可导致鞍底骨质的吸收或破坏,使鞍底两侧厚度不一,CT表现为鞍底一侧变薄或破坏,但正常人鞍底厚度有较大变异,只有骨质改变伴有相应部位的其他异常表现时,才可认为异常。
总之,垂体是否异常或是否存在微腺瘤,应从垂体高度,上缘形态,内部密度(信号),异常密度(信号)区的存在及其大小,密度(信号)及边界,垂体柄的移位,神经垂体及鞍底骨质的变化等几方面进行仔细观察,垂体柄移位,后叶消失及鞍底骨质的变化,可提示有微腺瘤存在。
CT和MRI检查是诊断垂体腺瘤最主要的影像学方法,不仅可以做出定性诊断,而且还可以了解肿瘤的大小,形态,质地以及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图2),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和依据。
非增强扫描可见蝶鞍扩大,鞍底和鞍背骨质吸收变薄,倾斜;肿瘤位于脑外,由鞍内向鞍上生长,占据鞍上池,第三脑室前部甚至达室间孔水平,但极少因此出现梗阻性脑积水;肿瘤可呈实体性或囊实性,无钙化,边界清楚,呈类圆形或哑铃型;两侧海绵窦受肿瘤推移挤压外移,少数肿瘤侵袭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甚至使该侧海绵窦明显外移;有时肿瘤可明显向额叶或颞叶发展,或者突入蝶窦,增强扫描可见实体性肿瘤呈均一中度强化,囊性肿瘤呈周边强化,中小体积肿瘤在肿瘤周边可见残存垂体。
头颅正侧位片可显示蝶鞍形态,但不能显示垂体,因此如果垂体腺瘤仅在鞍内生长而未影响蝶鞍形态,则头颅正侧位片可无异常,如肿瘤侵及蝶鞍则可在头颅正侧位片上形成一系列表现,如蝶鞍扩大;鞍壁脱钙,变薄;前,后床突变细甚至缺如;鞍底变阔,下陷;如肿瘤偏于一侧则可使另一侧鞍底下陷明显,侧位片上呈现出双鞍底。
分层摄影,气脑造影,脑室造影和血管造影对垂体腺瘤的诊断也有一定意义,但由于这些检查多较复杂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加之CT和MRI的普及,现已很少使用。
PET作为一种功能显像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已取得很大的成功,PET可提供有关肿瘤生化特征,代谢特性,受体分布及酶学特点等方面的信息,在肿瘤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
PRL瘤及某些无功能腺瘤常有代谢增强,因此,用11C标记的左旋蛋氨酸和18F标记的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可使其显像,用多巴胺受体激动药治疗后,瘤细胞的代谢降低,其摄取11C-左旋蛋氨酸和18F-FDG的能力也下降,11C标记的多巴胺D2受体拮抗药甲基螺哌隆(methylspiperone)和雷氯必利(raclopride)可使PRL瘤显像,且可预测多巴胺受体激动药的疗效,一般来说,11C标记的甲基螺哌隆和雷氯必利显像者对多巴胺受体激动药的反应良好。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