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环跳疽中医辨证治疗

发布日期:2014-11-28 08:52:14 浏览次数:1596

2 疾病科属外科

3 疾病概述疽毒发于髋部环跳穴者称为环跳疽,又名贴骨疽,缩脚疽。正当于现代医学的急生化脓性髋关节炎。中医文献中把生于膝部的叫疵疽,生于足踝部的叫足踝疽,生于肩部的叫肩中疽,生于肘部的叫肘疽,生于腕部的叫兑疽。病名虽不一,但均属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病因证治基本相类似,可以相参阅,此处从略。

4 诊断要点1、初起恶寒发热,髋关节处筋骨隐痛,皮色不变,继则疼痛加剧,不能屈动,臀部外突,在脚略向外翻。

2、中期皮肤焮热,皮色微红,疼痛,漫肿上延腰胯,下及大腿,壮热持续,按之有波动感者,为内脓已成。化脓期在得病后1~3个月之间。

4、本病需与髂窝流注及髋关节流痰相鉴别。髂窝流注患肢不能伸直,大腿略向内翻,愈后不会造成残废。髋关节流痰初起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期约在得病后半年至1年,溃后脓液中夹有絮状物质。

5 辨证分析1、本病病 因病理基本同附骨疽,也可由附近外伤染毒或由附骨疽直接蔓延而来。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儿童,男多于女,局部漫肿疼痛,影响关节屈伸活动,溃脓后难以收敛,易造成残废。

2、本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邪之轻重及骨、关节受损的程度。早期阶段多无明显全身症状,髋部漫肿、微痛,触之不甚热,患侧屈曲不能伸直,是为邪阻局部,经络气血郁滞不通所致。随着病情发展,上述症状逐渐加重,髋部疼痛彻骨,不能活动,局部可出现红肿热及压痛,甚有应指感。如兼见高热,或寒热起伏,则为热盛肉腐,有化脓的可能。若治之失时,则有坏骨的可能,可出现患肢僵损、脱臼,每致残废。治疗以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为主。

6 辨证论治湿热证证见

发病较快,髋部红肿热及压痛,患肢屈不而伸,甚者因髋关节渗液而有应指感,兼见寒热起伏或高热难退。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

清热化湿,和营解毒。方药

1、主方:五神汤(邹岳《外科真诠》)加味处方:茯苓15克,金银花15克,牛膝12克,车前子9克(包煎),紫花地丁9克,苍术9克,黄柏9克,薏苡仁15克,赤芍9克,防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时而跳痛,内脓将成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高热不退者,加生石膏30克(打碎),水牛角30克(剉末先煎)。

3、单方验方:血藤粉(唐泽银《广西中医药》1989.1)处方:血藤根、叶粉各20克,蜂蜡100克。将蜂蜡装入缸内,置火上熔化,掺入血藤粉,搅匀,离火,趁热未凝固时捏作厚1厘米与疮面大小形状相当的饼块,覆盖疮面上,每日1次。阴寒证证见

髋部漫肿,皮色不变或色白,局部微热,患肢屈曲而不能伸直,形寒怕冷,疼痛夜晚尤甚。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

温通散寒,和阳解凝。方药

1、主方:阳和汤(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加减处方:熟地黄15克,鹿角胶10克(烊化),白芥子9克,麻黄9克,甘草6克,黄芪15克肉桂3克(焗服),当归9克,连翘9克,柴胡9克,白芷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小金丹,成人每次0.6克,重症1.2克,7岁以上小儿每次0.3克,7岁以下小儿每次0.15~0.2克,每日2次,打碎后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醉盖取汗。孕妇忌服。

3、单方验方参照湿热证单方验方。外治法参照“附骨疽”外治法。其他疗法

2、灸法溃后疮口紫暗者,可以隔附子饼灸之,饼干换置,每日1次,灸2~3饼。

3、预防调护在初起时即宜局部夹板固定或皮肤牵引,以减少疼痛并可防止畸形。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6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