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秋燥
严防秋燥,莫等吃药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一到秋天,皮肤变得紧绷甚至起皮,而毛发也枯而无泽,嘴唇干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有时候大便也有些干结……这些都是由秋季气候变化引起的,我们称之为“秋燥症”。
“秋燥”顾名思义是由于秋天的天气干燥造成的,不过中医认为“燥”有两种:一种偏于热,称为“温燥”;另一种偏于寒,称为“凉燥”。“温燥”是感受秋季湿燥之气而发病的,在症状上主要表现为发病初期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黏、咽喉干痛、心烦口渴等。“凉燥”是感受秋季凉燥之气而发病的,症状上主要表现为发病初期头痛、身热、鼻鸣鼻塞、恶寒无汗,类似风寒感冒,但本病还有干咳连声、两肋窜痛、皮肤干痛等症。
秋燥对人体到底会有怎样的危害呢?中医认为,秋燥首先会伤害人的皮肤。气候的干燥会直接作用于皮肤。长时间干燥会使皮肤变得干涩、皲裂,甚至出现毛发脱落的情况,而且皮肤在擦伤后还容易感染。
秋燥会引起“上火”。在干燥的空气中,人体的水分容易蒸发,这样便会使机体津液丢失过多。此时,如果身体体温调节功能跟不上,便可能会出现发热、嘴唇干裂、小便赤黄、大便干结等症状。
秋燥还会伤害呼吸系统。秋季干燥的空气会在人呼吸的同时带走黏膜和肺泡大量的水分,使其变得干燥。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易流鼻血,而且呼吸道上的上皮鞭毛失去摆动排痰等防卫功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和肺感染。
那么该如何预防“秋燥”呢?首先,要注意及时增减衣服。尤其是在立秋之后,昼夜温差较大,因此应该及时增减衣服,注意冷暖。同时,我们还应该做到起居有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预防感冒。
其次,应多吃新鲜蔬果,少吃辛辣煎炸的食物。 “秋燥”最易伤人的津液,而多数新鲜的蔬菜、水果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所需,尤其是梨,肥嫩多汁,无论是生食还是榨汁、炖煮,都对消除肺热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效果。辛辣食物(如蒜、葱、姜、八角、茴香、韭菜等)和煎炸食物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因此应该少食。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稳定情绪,调养精神。肝火太旺,久则内耗阴津。这样的人到了秋季,其“秋燥症”更为明显。要预防“秋燥”,就要重视精神的调养,稳定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
四种较好的解“燥”食物
(1)银耳,又称白木耳,具有生津润肺、益气活血、滋阴养胃、补脑强心的作用,适用于肺热咳嗽、肺燥干咳、胃肠燥热、便秘等症。
(2)梨子,有润肺、止咳、消痰、降火等功效。在秋季若因气候过度干燥,继而出现口渴、便秘、干咳等,或因内热导致烦渴、咳喘及痰黄等症状,可多食梨子。
(3)甘蔗,有滋阴润燥、和胃止呕、清热解毒之功效,对于口干、咳嗽痰少、大便干结等症,可多食甘蔗来改善症状。
(4)蜂蜜,为滋补佳品,有清热、润燥之功效,故能润肺止咳、润肠通便、滋润肌肤。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