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老人要防突发性耳聋
市中医院黄桂锋博士告诉记者,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患者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听力迅速丧失达到高峰,春秋季节易发病。多在晚间或晨起时突然发觉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眩晕、恶心、呕吐,一周内眩晕即可逐渐消失。约有1/3病人听力在1~2周内可逐渐恢复,如一个月后听力仍不恢复,多将成为永久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积极有效的治疗可提高听力恢复率。
黄医生介绍,人到老年,身体各器官功能都会衰退,听觉器官也不例外。春秋季节,老年人之所以较易出现突发性耳聋,除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长期影响外,生气、忧郁等情绪刺激以及饮酒、气压温度改变等也是重要的诱因。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保持精神生活稳定,性格乐观开朗, 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培养自己对周围事情的兴趣, 例如,养花养鸟、书画下棋、跳舞, 以消除孤独感;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 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都有助于延缓耳聋的发生和发展。
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患听力残疾的比例高达11%。听力一般从60岁开始衰退,75岁以上的老年人70%—80%受到老年性耳聋的困扰。
上周末,福医大附二院耳鼻喉科在门诊大楼开展“爱耳日”义诊活动,该科专家为老年人开展免费听力检查,并提出治疗和保健意见。该院耳鼻喉科主任洪育明教授说,临床上,老年性耳聋常常是以双耳缓慢性听力下降或伴耳鸣为主要特点。这类老人常常会把电视的音量开得很大,家里人说话也很难听清楚,有的时候只有贴着耳朵说话才能听到,而且语音辨别力低,即便是听着了也会听错了,以致造成交谈困难。一些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老年性耳聋的出现年龄与发展速度因人而异,与遗传及整个生命过程中所遭受到的各种有害因素影响有关,包括疾病、精神创伤等。
老年性耳聋虽不可逆,但在听力刚出现下降的第一周甚至是一个月内积极治疗,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若拖过三个月以上才治疗,已没有意义,此时只能通过佩戴合适的助听器补救。
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很少老年性耳聋患者会佩戴助听器。在洪育明医生看来,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认为“人老耳背”是正常现象,怀着“随它去”的心理,放任病情,不及时治疗;二是有“耳不听为清”的传统观念,认为老人对许多事应该“聋一点”好,而对治疗不太积极。
洪医生表示,老人听力障碍,不经意间改变了老人的生活习惯,使其变得孤独,甚至导致老年痴呆,应引起足够重视。
洪育明建议,60岁以上的老人应当每年进行一次听力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治疗。远离噪音污染,是保护听力的真理。因为噪声可使内耳微细血管处于痉挛状态,由于导致供血减少,使听力急剧减退。不少“空巢老人”跟亲朋好友联系,多用电话和手机。有的老人比较唠叨,一天要“煲”几次“电话粥”。内耳是人体的娇贵部位,这些通讯设备所产生的电磁波可使内耳的毛细胞产生变性,对听力的积累性伤害是很大的。
黄桂锋提醒,不仅是老年人,青壮年也应该避免噪声刺激,减少重乐器刺激,听耳机、看电视要放轻音量。老年人要积极防治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内分泌疾病也很重要,因为这些疾病也会引起听力下降。同时,要慎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以及水杨酸类等易致内耳中毒的药物。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