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疰夏論治 重在攝食養生

发布日期:2014-10-09 08:12:03 浏览次数:1600

疰夏之名首見於元朝朱丹溪所著的丹溪心法,它是以暑天怠惰嗜臥、眩暈乏力、心煩多汗、飲食不思,或有低熱等為臨床特點,相當於西醫學中的夏季低熱、先兆中暑等,是夏季的常見病。

本病有以下幾個診斷特點﹕(1)本病發生於夏季,有明顯的季節性。(2)本病以嗜睡乏力,心煩多汗,食慾不振為主證。(3)具有周期性發作的特點,每年夏季來臨即可犯病,夏季過後則能自癒。(4)多數患者平素體質較弱,脾胃功能也欠佳。

關於疰夏的論治,以金朝李東垣最為詳盡。他在脾胃論.卷中.長夏濕熱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氣湯論中說﹕「時當長夏,濕熱大勝,蒸蒸而熾,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沈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並立清暑益氣湯治療之。其論深得後世醫家讚賞,成為治療本病的公允之法。

此外,李東垣喜用人參、麥冬、五味子,也為後世醫家所循,特別是「氣陰兩虧」型,只要善於加減運用,會有良效。至於「暑濕困脾」型患者,表現以胸脘痞悶,噁心,口中淡黏,不思飲食,大便或溏,苔白膩者,則宜用藿朴夏苓湯合六一散治療,以清暑化濕,芳宣暢中。

本病的預防關鍵在於增強體質。平時要顧護脾胃,並避免勞倦、思慮過度,少食油膩難化的食物,生活要有規律,保持充足的睡眠。此外,在夏季到來之前,即應進行預防性治療,針對不同體質服用生脈散、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十全大補湯、六味地黃丸等,可能有助於預防,使之不發或減輕發作時的症狀。

本病既已發生,除積極進行治療外,要善自攝養,飲食宜清淡,忌食生冷之物,要配合食用綠豆粥、赤豆湯、西瓜等有利於清暑滲濕的食品瓜果,並要注意休息,儘量避免暑日曝曬,又不可貪涼露宿,以免感邪,更傷正氣。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台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

院址:台中市精誠路532號 電話:04-24716048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