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针灸治疗面部色素斑朴联友等主编

发布日期:2014-10-29 23:16:30 浏览次数:1595

第一章概述

面部色素斑虽然只发生于局部,也无明显不适感,但是却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从而常常产生自卑感。色素斑严重者,甚至不愿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面部是反映整体的一个窗口。《内经》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有诸内必形诸外”。当人的脏腑、气血、经脉功能失常时,会导致面部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发生各种斑块和色泽的改变。面部肌肤是人体组织的一部分,与身体其他器官相比有其独特性。人体五脏六腑通过经络与面部紧密相连。因此,五脏六腑功能正常与否,均能从面部反映出来。因而面部的润泽程度,以及色泽的变化等均可反映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当然,肤色除了与个人体质有关外,还与种族特点、家族遗传、所处地域、生活条件、外用化妆品等有很大关系。中医对黄褐斑的记载,早在《灵枢经脉》中就有外邪侵犯少阳经脉,可令“病口苦,……甚则面有微尘,体无膏泽。”及侵犯足厥阴经脉也可得“面尘”之说。

面部色素斑与肝、脾、肾三脏,尤与肝脏关系密切。主要病机为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肝藏血,主疏泄条达,若肝郁不舒,则气血郁结;脾统血,主运化升清,乃后天之本,若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乏源,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输。肾为先天之本,精、血、津之源,若肾阴不足,则虚火上炎,肝失肾水滋养而肝失条达。因此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均会导致气血逆乱,气血淤滞。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皯。”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说:“劳汗当风,寒薄为鼓,郁乃痤”,“汗出见湿,乃生痤”,痤此指痤疮,鼓指酒齄鼻,均可引起面部疾患。

第一节中医对面部色素斑的认为

一、古代文献对面部色素斑的论述

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古医书中,已牵涉到黑斑,古代亦称为:面骊。

《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面骊,是厥阴之脉主治。”“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面黯如她色,……是少阴之脉主治。”“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颜黑,……是阳明脉主治”。将黎黑斑归于以上三条经脉的“是动病”中,并提出治此病应调此三经。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共收载药物365种,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及主治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具保健皮肤或治疗作用的药物共有160余种。如“蜂子,味甘平一….久服令人光泽,好颜色”,白瓜子“主令人悦泽,好颜色”,白僵蚕“灭(黑干),令人面色好”等。

《灵枢本神》中说:“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胭脱肉,毛悴色夭……;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悦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毛悴色夭……;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皮革焦,毛悴色夭……;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毛悴色夭……。”这段话充分说明心、肝、脾、肺、肾的情志变化均可导致“毛悴色夭”,令人面部肌肤产生病理变化。

《灵枢经脉》中说:“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面如漆柴,”“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面尘脱色。”

《黄帝明堂经》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延平之间,发展了《内经》中的针灸内容,对汉以前的针灸、腧穴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成为我国第一部腧穴学专著。该书共记载腧穴349个,主治病症多达270个,其中就提到了“面黑”的治法。

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该书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该书所论有面色黑表现的疾病的病因病机,牵涉到肾虚、脾虚、湿热瘀血阻络四个方面,几乎囊括了目前为止中医对黧黑斑病因病机的主要认识。如《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面垢”,《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膈间支饮,其人……面色黧黑”等,对后人探讨黧黑斑病因病机很有启示。《诸病源候论》提出“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无疑受到了《伤寒论》的影响。

《肘后备急方》是葛洪的医学著述,书中第56篇为“治面肝黑发秃身臭方”,篇中集中了治黧黑斑、粉刺、酒渣鼻、体气的方药,如“治人面无光润,肝黑及皱,常傅面脂方”、“治人面体黧黑,肤色粗陋,面色浊皮厚,容状丑恶方”、“服药去白方”等。

《刘涓子鬼遗方》系晋人刘涓子撰,后经南齐龚庆宣加以整理、编辑而流传下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其内容包括一些皮肤疾患,载有黧黑斑、粉刺、湿疮等。

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共记载腧穴349个,收录腧穴主治病症270个,其中损容性病症17个。该书补充了《内经》中未提到的心经五腧穴,以及具体的募穴、郄穴、交会穴等内容,为后世针灸治疗损容性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故面色如黧……”等。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系统的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其中涉及面部色斑类病证,如有“面皯飘候”、“面黑皯候”等。如《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三(凡四十论)面黑皯候》从脏腑、气血、痰湿、外邪等方面论述了黄褐斑的病因病机:“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皯。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溃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肝。”且对其临床特征、病因病机的论述之详细是前人所不及的。

唐代医家孙思邈精于医药、导引、针灸之术,主要著作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共收方6000多首,在《千金翼方》中还专辟“面药”和“妇人面药”两篇,集中记载了他广泛收集来的美容秘方,仅“妇人面药”一篇就收集了39首,中药125种,两篇中共收集方剂130余首,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两书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充实了新的内容,广泛收集民间和西域传来的医方和药物,并对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治疗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其中就有提到治“面黑不净”的“澡豆洗手面方”、“令人面白净”的“悦泽方”,此外还有“去面上子”、“治面生肝黯”等面部色斑的方剂。

宋太宗时令人编成《太平圣惠方》,全书100卷,1670门,方16834首。记载了大量有关皮肤类方,其中有关面部色斑的有“治面肝诸方”、“治面皯施诸方”、“治黑诸方”、“令面光泽洁白诸方”、“澡豆诸方”等。指出“夫面肝者,由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致气血失调;,则生黑。”其后宋徽宗政和年间的《圣济总录》对一些面部疾病病因病机的论述比《太平圣惠方》更细致深入,并强调内调内治的重要性。如《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面体门》描述面皯黯“皆由风邪客于皮肤。痰饮浸渍。其形外者。或饮食安坐,无所作为。若养里方所谓积聚不消之病。”治肝黯时日:“散之固有常剂,若乃涂泽蠲除,朝夕从事者,又安可已耶?”

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共载药1892种,该书如“面”一篇中列载的治“齄疮肝”的药物就达164种。每一味药后简介该药对于面部疾患的功效及主要使用方法,如“栝蒌实,去手面皱,悦泽人面。同杏仁、猪胰研涂,令人面白”;如用“李花、梨花、木瓜花、杏花、樱桃花,并入面脂,去黑(肝)皱皮,好颜色。”至于每一味药的更详细的介绍,则分见于水、火、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部。在这几部中,每一味药都首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次为集解、释疑、正误,再次为气味、主治、附方,内容极其丰富。

方剂书当推《普济方》。该书第44~86卷为“身形”篇,卷227~271为诸暨篇,辑录有大量面部色斑方,如身形篇的“面门”,列有“面肝黯”、“面皯皰”、“面体目”、“靥痣”、“面疮”、“澡豆”、“泽面”、“面膏”、“灭瘢痕”等方面的治疗及保健方且附有病因病机的论述。《普济方》和《本草纲目》两书被后人誉为中医美容方之大汇总。

明代代表性的医书《外科正宗》对面部色斑类的疾病有详细记载,指出“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面,以致火燥结成黑斑,色枯不泽。”如卷四记述黧黑斑、雀斑、黑子等。

《医宗金鉴》是一部临床各科的综合性医书,内容系统扼要,200多年来一直是医者必备的参考文献。该书第61~67卷为“外科心法要诀”记载了不少面部色斑的病证,如黧黑黯、雀斑、黑痣等,对这些病证均论述了诊断、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对中医皮肤治疗的理论研究及临床都具很大的参考作用。

清代何梦瑶《医偏》:“面焦,胃脉衰,人参、黄芪、甘草、白芍、升麻、葛根、白芷。面尘(即晦暗),阳气郁滞则无光,水涸则不润,故晦暗如蒙尘土,宜疏肝、清肺、滋肾。面上燕黑斑,水虚也,女人最多,六昧丸。”认为阳气郁滞不能上升则出现面尘无光,故选用治疗选用人参、黄芪、升麻等具升提阳气的中药。

清代祁坤的《外科大成卷三分部治下面部》指出“黧黑斑多生女子之面。由血弱不华。火燥结成。

……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