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家对休息痢的认识
休息痢,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饮食减少,倦怠怯冷,嗜卧,临厕腹痛里急,大便夹有黏液或见赤色,舌质淡苔腻,脉濡数或虚数。本证以时发时止,经年不愈为辨证重点。现将历代医家关于休息痢的认识总结如下。
1 春秋~秦汉时期
东汉时期张仲景基于下利复发是病不尽故也,提出了当下之的大法,以大承气汤治疗[1] 。
2 两晋至隋唐时期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十七痢病诸候》认为,休息痢的形成是由于肠胃虚弱,胃管有停饮,冷热气乘之而成。这种认识包含了身体素质和外邪侵袭2种因素,其停饮之说也启发了后世关于胃肠积滞的思考,可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3 宋、金元时期
3.1 张杲《医说卷第六脏腑泄痢》再次启用前朝史载之轻清和气之法。这一方法建立在脏气不和的基础上,重在补虚。其轻清之用当为李东垣补中升阳之前奏。
3.2 朱肱《类证活人书》认为休息痢病因病机是痢初失于通利,湿热留于冲任,脏气受伤。治应调和气血,培补脾肾为主。朱肱的论述,明言气血愈陷,清阳不升,与史载之和张杲的治法相呼应,用词更为彰显。并提出了邪留于冲任、脾肾不足的新认识。将痢疾所涉及相关脏腑经络从肠胃扩展开去,拓宽了视野,这对于痢疾的辨证论治具有深远的影响。
4 明朝时期
4.1 张昶《百病问对辨疑卷三痢疾问对辨疑》对于休息痢病因病机的认识与隋代巢元方一致,并针对寒热调整了组方药物。
4.2 秦景明《症因脉治卷四痢疾论外感痢疾内伤痢疾外感休息痢内伤休息痢》将休息痢的外感与内伤也做了详细辨识,并详述了症因脉治。
外感休息痢之症:暴发热痢而起,后乃久久不愈,或暂好一月半月,旋复发作,缠绵不愈,积滞不除,此外感休息痢症也。外感休息痢之因:外感六淫之邪,以成痢疾,或失于解表,或寒凉抑遏外邪,或早食膏粱助其邪热,或补涩太早,邪伏肠胃,则成休息之痢矣。外感休息痢之脉:脉若见涩,气凝积滞;或见沉滑,食积未彻;或见沉数,内有积热;或见沉弦,脾伤气血。外感休息痢之治:脉涩滞者,和气四七汤;脉沉滑者,行积香连丸;脉沉数者,泼火散;脉沉弦者,助脾消积,枳术汤,合保和丸;久痢不止,下纯血,家秘独圣散,煎汤服。内伤休息痢之症:无外感之邪,非暴发暴痢之症,但因脾胃亏损,渐成积痢,或发或止,经年不愈,此内伤休息痢症也。内伤休息痢之因:或因劳心过度,思虑伤脾,或因胃强脾弱,饮食伤损,或因寒凉不谨,肠胃受伤,脾肾相传,则内伤休息之痢作矣。内伤休息痢之脉:脉见弦细,思虑所伤;或见虚大,脾气亏损;或见细涩,脾血有伤;或见沉弦,食积伤脾;或见迟弦,寒凉伤损。内伤休息痢之治:思虑伤脾者,归脾汤。饮食伤脾者,枳术丸、大安丸、家秘消积散、楂术膏。寒泻不禁者,理中汤、钱氏异功散。[2]
4.3 李木延《医学入门卷之四杂病分类外感暑类痢》将休息痢的病因病机分为2种情况:一是过服凉药,以致气血虚、脾胃虚、肾虚,并指出用八物汤、补中益气汤、四神丸等加减治疗;二是误服涩药余毒不散或有积,所用方剂为古芩术汤、神效丸、六神丸或通玄二八丹等。
4.4 赵献可《医贯痢病》认为休息痢的病机为寒积在大肠底,治宜用通因通用之法,独巴豆一味,碾炒蜡丸如龙眼大,空腹服之。
4.5 明朝其他医家,如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卷八大小腑门痢》、孙一奎《赤水玄珠痢门休息痢》、李中梓《医宗必读卷七痢疾》、龚廷贤《万病回春卷之三痢疾》、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六滞下门》、马兆圣《医林正印卷三痢疾》均认为休息痢的成因是痢初得不曾推下或止塞太早,以及初愈后不善调理。辨证施治上,大都以四君子汤为主加减。
5 清朝时期
清朝时期的喻昌《医门法律》、陈士铎《辨证录卷之七痢疾门》、李用粹《证治汇补卷之八下窍门痢疾》、张璐《张氏医通卷七大小府门痢》、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痢疾源流》、陈修园《时方妙用卷三痢疾》、汪文绮《杂证会心录疫邪作痢说》、何梦瑶《医碥卷三杂症痢》、林佩琴《类证治裁卷之四痢疾论治》等大多数医家对休息痢的认识基本未突破前人的认识,认为痢疾补塞太早,又加以不慎调摄,以致余邪不尽而形成休息痢,但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惟有唐容川和张锡纯受现代医学的影响,提出了新说。
5.1 唐容川《痢证三字诀》指出,休息痢止而复作,是瘀热伏于膜油隐慝之地。治当消除其邪,伏邪去,则邪自不作,且提出了治疗方药。
若休息,瘀热脏,逾时发,攻下良。或逾时逾年而又复发,名休息痢,谓其已休止而又复生息也,是瘀热留伏于膜油隐慝之地。仲景云宜承气下之,时法用黄连末调羊脂服。余每用清宁丸,日服八分,或当归芦荟丸多服皆效。[3] 休息痢者,止而复作。乃固涩太早,留邪在内,故时复发作。治宜按上治痢之法,视何经见证,则用何经之药,以消除其邪。伏邪即去,而邪自不作。如羊脂、白蜜、黄连末服,不过取滑去着,寒去火之义。尤未若视其邪所发见之情,而分经用药,更为对证。[4]
5.2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六卷论痢证治法》分析了休息痢的病情皆不甚重但不易根除的原因。病因之一是有原虫伏于大小肠曲折之处。虫不去,反复不止。并对遣方用药进行点津。张锡纯此处所言的休息痢实指现代医学的阿米巴痢疾和细菌性痢疾迁延不愈而言,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病因之二是由外感之热潜伏未净而成,而非因痢之毒菌未净。在治法上,创立了拙拟燮理汤、拙拟通变白头翁汤、拙拟生化丹等方剂。
可以说,历代医家对休息痢的病因病机、治法、遣方用药等各方面,都分析地非常明晰、透彻,可供读者反复揣摩,更好地为临床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仲景.伤寒论[M].宋本新辑.重庆市中医学会编注.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5:97,108
[2] 周珉,汪悦,王旭,等.中医临床经典:症因脉治[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7:504
[3] 王咪咪.唐容川医学全书:痢证三字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33-635
[4] 唐容川.血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09-110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