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成人麻疹为何越来越多

发布日期:2014-10-10 17:10:23 浏览次数:1600

长沙市传染病医院的专家介绍,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颊黏膜麻疹黏膜斑和皮肤红色丘疹为主要表现。长期以来麻疹一直是严重威胁小儿的传染病,我国自1965年开始使用麻疹疫苗以来,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然而,近几年麻疹疫情呈回升趋势。专家分析认为,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与否及流行趋势,与自然人群中存在的、针对这种病毒的抗体水平密切相关。其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自然感染率明显下降,人群总的麻疹抗体水平降低了。这同时意味着人群对麻疹病毒的易感性增加。第二,麻疹疫苗的复种工作有较大差距。这与有些地方只抓基础免疫忽略加强免疫有关。第三,麻疹疫苗的免疫保护时间有限。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麻疹疫苗为减毒活疫苗,接种4至5年后,免疫力即有明显衰减。科学的做法是,应酌情复种。第四,麻疹免疫存在空白点。尤其应重视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漏种现象。第五,警惕麻疹病毒变异。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说明麻疹病毒存在变异,但麻疹本身改变了百年来形成的固有流行规律,这就警示我们要注意研究麻疹病毒的变异可能。

【提示】麻疹的传染性极强,急性期的病人为最主要的传染源,凡未患过麻疹或未接受过麻疹疫苗或麻疹抗体水平低者接触麻疹感染者后,90%以上将发病。麻疹主要由呼吸道传播,麻疹患者在潜伏期及出疹期初期其口、鼻、咽及眼部黏膜分泌物中,均含有大量病毒,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病毒可借飞沫小滴散布周围空气中,然后经鼻咽部或眼黏膜侵入易感者。

麻疹的症状相当典型。专家指出,易感人群接触麻疹患者后,约1周左右开始发病。先有高热,一般持续在40℃度以上,同时眼睛充血、畏光,伴有流泪、咳嗽及打喷嚏等类似感冒症状。高热3天后,在口腔内侧的黏膜上可见麻疹黏膜斑,这是麻疹最早、最可靠的特征。此黏膜斑出现后的第2天,全身便出现皮疹,皮疹起初是分散的细小淡红色斑丘疹,逐渐增多而呈鲜红色。先在耳后发际,渐渐蔓延到前额、面部、颈部、躯干、四肢,最后到手掌脚底。声音嘶哑,十分难受,这是病情的最高潮。皮疹出齐后,病情逐渐好转,但抵抗力急剧下降,很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肺炎是麻疹常见的合并症,如患者咳嗽明显、发热不退、呼吸急促面色青紫等可能并发肺炎,要立即送医院治疗。

专家认为,在医学领域,各地疾控部门应据情制定相关防控分级指导预案,及时分析疫情趋势,查漏补缺。还应规范我国麻疹疫苗初种、复种工作,复种至少3次,推荐年龄分别是7岁、12岁、18岁,成人可依据4至5年的周期补种。未接种的小儿,尤其是体弱多病或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有可疑麻疹接触史的,应及时采取被动免疫,尽早注射质量可靠的丙种球蛋白。在全社会,可开展灵活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的免疫接种宣传及管理;在运输和储藏环节上,确保疫苗质量。

【提示】预防麻疹首先要管理传染源,注意与患者的隔离,其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2日至出疹后5日,若并发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日。如果幼儿、老人、孕妇等易感人群接触麻疹患者后,在接触后的5天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以防止发病。平时要加强锻炼,生活、工作环境要保持清洁、通风,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饮食起居要有规律,注意补充维生素C,多食新鲜蔬果。

我国目前预防接种定于8个月时初种,7岁时复种。接种后95%以上于12日后产生保护性抗体,1个月达高峰,有效抗体水平维持4至10余年,故可减少小儿发病。但4至10余年后抗体水平逐渐下降,当抗体水平相对高时,接触麻疹患者可能隐性感染或患轻型麻疹;当抗体水平相对低时,将患病,这就是目前成人麻疹增加的主要原因。

成人麻疹除具有一般麻疹特点外,临床症状更重,并发症多,大部分引起肝功能损害、引起心肌损害者亦多,胃肠道症状腹泻呕吐腹痛常见,孕妇易引起流产死胎,但只要经过对症治疗,一般预后均较好。

专家说,特别要注意的是,成人麻疹症状不如小儿典型,麻疹早期容易与一般的感冒混淆,所以患者常在出现皮疹等症状后才去医治,此时病情已较重,且伴有并发症,治疗和康复周期相对较长。

【提示】“成人麻疹”社会交流广,接触人员多,增加了相互感染的机会。因此成人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如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以及皮疹时,要尽早医治,切莫自行诊断、服药,以免延误病情。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