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贫血令恋网狙击手浮出水面
青少年上网成世界性课题
作为信息化时代标志之一的网络,为什么会成为家长心目中的“过街老鼠”,被部分家长和学校深恶痛恨,甚至还由此催生了一宗新的职业呢?也许,一组最新的统计数据是最好的说明:根据第13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网民在结构上呈现低龄化趋向,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34.1%;小学生接触电脑也越来越早。
去年底,教育部门对我国部分地区的青少年上网情况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8176名受访者中上过网的有19256人,比例达66%,经常上网的学生3209人,占11%。通过网吧上网的学生中有53%的人曾在网吧熬过通宵。
而北京市150余位政协委员一项最新调查报告则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上网比例高达81.3%,比成年人高出22个百分点,其中七成沉溺于网上聊天,四成多经常光顾色情网站。
同时,近年来关于网络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的报道也频频出现,三个少年引发的北京“蓝极速”事件更是震惊了整个社会,使青少年迷恋网络的问题,再次凸显在世人面前。
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告诉记者,近几个月来,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咨询中心接到的咨询电话30%以上是家长反映孩子去网吧打游戏、上网聊天甚至夜不归宿。对于这种现象,他指出,网络对青少年的危险主要是:色情;暴力、游戏和赌博;网上诱拐;利用儿童广告;网上侵犯性行为;网络依赖;人格退缩,焦虑、失眠、强迫症和社交恐惧。“色情、网络、毒品对青少年的诱惑是世界性课题。”他说,“关键是要自我保护。”
“文化贫血”将孩子推进网吧
宗春山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提到,现在家长们都视网吧为洪水猛兽,但应该研究的是,为什么孩子那么迷恋网络,网络究竟能满足青少年什么需求。
他告诉记者,通过他的研究,网络首先满足了青少年渲泄、释放紧张的需求。一些孩子通过网络释放生活中被压抑或恶的一面,摆脱现实中的约束,在轻松、安全中实现自己的“欲望”;其次,网络还满足了成就感。网络特有的匿名特性,使网友皆可在虚拟世界中化身为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甚至玩不负责的网络性爱游戏;最后,网络满足了好奇心与虚荣心,使孩子们逃避困难、失控现实,“网络是不会遇到挫折的虚拟环境,可以自我控制,运筹帷幄,调动千军万马,遇到不可逾越障碍,可下线或关机。”
一些教育专家明确指出,目前严厉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进入、打击网上传播有害文化信息的行为、坚决取缔“黑网吧”,只是简单的“堵”,而对低龄网民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积极引导他们选择健康、有益的网站,引导他们追求更有益身心、更高雅文明的网络文化,尤其是引导他们参与多元化、多样化的业余文化生活等等,才是真正的“疏”。
而事实上,“文化贫血”正是造成低龄网民迷恋网吧的一大根源。因此,责怪的“板子”不能光打在“网迷”身上,文化主管部门、学校及青少年组织等也应反思:我们为今天的青少年创造提供了哪些有时代感、有吸引力、参与性强的业余文化活动样式?
在记者的采访中,这种“文化贫血”的说法也得到了一部分低龄网迷的赞同。一些学生告诉记者,现在他们除了学校和家里,几乎找不到一个适合他们这个年龄层和消费层的娱乐场所,“酒吧、俱乐部、电影院,都是大人玩的东西,我们除了去网吧,还能去哪里?”一位二十二中的初中学生这样反问记者。
政府布下网络监控大“网”
事实上,未成年人迷恋网络的问题一直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今年的全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暨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文化部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常克仁就通告媒体,预计到2004年底,全国各地网吧都将安装“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计算机经营管理系统”,通过这套监管系统,文化行政部门将以高科技手段对网吧实行全程实时监控。
根据介绍,这套监管系统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对上网人员进行身份登记,防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还能对网吧运营不良文化产品进行监控。记者了解到,从去年起文化部就要求各地网吧安装监管系统,目前,四川、广西、湖北、浙江、江西等地都已安装完毕。
另外,国务院也已经决定自今年2月到8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专项整治工作,工作重点包括:无证照或证照不全的黑网吧以及以电脑学校、劳动职业技术培训班、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房等名义变相经营网吧的问题;网吧违法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问题;网上传播有害文化信息的问题。
为此,记者专门暗访了位于海淀区的“瑞德在线网上游”。记者看到,网吧入口处悬挂着明显的标示牌:“未成年人禁止入内”、“请主动出示身份证”。内部上下三层1500平方米的空间里共有500台可供上网的电脑,大楼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安全出口,每层楼除了安装固定的消防柜和灭火器之外,每隔两米处还安装着喷淋设备。
根据了解,这个网吧的营业时间只到晚上12点,网吧内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制作自己的网吧管理软件,可以在上网时将黄色网站和不良图片自动屏蔽。
对于如何做到安全上网,宗春山建议,除了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力量,青少年还要学会自我保护,要掌握安全规则。首先,在网上不能给出能确定身份的信息(包括家庭地址、学校名称、家庭电话、密码、父母职业等);其次,不要自己单独会见网友,如有必要应在公共场所;如遇到带有脏话、攻击性、淫秽、威胁、暴力等使你感到不舒服的信件或信息,请不要回答或反驳,但要马上告诉父母或服务商;最好不向网上发送自己的照片。要经常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在网上的所作所为;同时还要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学习的情况下上网,切不可将网络当做一种精神寄托。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