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针灸治疗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发布日期:2014-10-30 15:10:49 浏览次数:1595

王臻 胡晓峰 胡幼平 (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四川成都 6 1 0 0 7 5 )

【关键词】Leber遗传性神经病青盲 针灸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 H O N)是一种主要累及青壮年的遗传性致盲性眼病,其遗传方式呈母系遗传特征,是典型的线粒体mtDNA遗传病,常致视力急剧减退,由德国眼科医生Leber于1871年首先系统描述。LHON使患者视力损害严重,预后差,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笔者试从中医角度思考本病并做临床报道一例。

一、中医对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认识

该病属于祖国医学青盲范畴,病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后多有记载。《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记载:青盲者,谓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证治准绳七窍门》指出:瞳神不大不小,无缺无损,仔细视之,瞳神内并无些少别样气色,俨然与好人一般,只是自看不见。此两本都记载了青盲在眼科疾病中的特殊临床表现,与内障等眼球病变导致的视力损害进行了鉴别。《外台秘要》记载了青盲的病因:脏虚有风邪痰饮乘之,有热则赤痛,无热但内生障,是腑脏血气不荣于睛。《圣济总录》记载了针灸治疗青盲的方法:目中痛,不能视,上星主之,先取 ,后取天牖风池,青盲远视不明,承先主之。

常用治疗方法有中药、针灸等。笔者经临床实践,采用针灸疗法取得较好疗效。

二、典型案例

患者,男,22岁,职员。就诊日期:2011年6月13日。主诉:双眼视力下降(左眼15月;右眼10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病史:于2010年3月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眼视物不清,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强的松及甲钴胺口服治疗十天,具体剂量不详,治疗后未有明显好转,未予其他处理,2010年8月右眼出现视物不清,双眼先后出现异物感,于阆中当地医院治疗,给予银杏叶片及脑塞通治疗效果不佳,视力持续下降,左眼开始出现中心黑蒙。于2010年12月2日就诊四川省华西医院,眼底检查后诊断疑似l e b e r视神经病变,给予B1眼动脉注射,B12输液治疗,未有明显好转,后于北京市眼科研究所行mtDNA检测,11778位点阳性结果,支持leber视神经病变。2011年2月于当地就诊中医,坚持服用中药治疗。视力及黑蒙中心缓慢扩大。家族史:3个舅舅双眼失明保留光感。2011年6月双眼异物感加重,遂至我院针灸科胡幼平教授门诊就诊。刻诊:神清,精神可,眼少神,目内清澈无异物,自述眼球有异物感,睡眠可,纳可,二便调,舌质淡,苔少,脉弱。查体:体温 36.7℃,脉搏68次/m i n,呼吸 19次/m in,血压 110/78mmHg,双眼球活动稍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无眼睑下垂及双睑闭合不全,双眼稍凸,视野中央区黑蒙,余未见异常。西医诊断:视神经萎缩,中医诊断:青盲,属肝肾两虚精血不足,失于濡养证。拟眼针与头针交替使用配合体针治疗。取穴:眼针2区(坎),4区(震),头针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局部配合印堂穴,睛明穴,球后穴,风池穴,巨髎,瞳子髎,远端配合足三里,光明穴,阳陵泉,太溪,四关穴。操作,患者取坐位。眼针:于眼眶内缘外侧2mm的眶缘上,用押手固定眼球压于指下,直刺进针,依此取2区4区,不施提插捻转,刮针得气后即可。头针: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上从强间穴刺向脑户穴,旁开0.5寸平行于正中线各再取一针,快速捻转得气后在双侧枕上旁线加用疏密波电针,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体针:双侧足三里,直刺1.5寸,施逼针法行气使针感向上传导,以患者耐受为度,光明穴及四关穴直刺1寸,捻转得气即可,印堂穴向鼻根方向平刺1寸,睛明穴及球后穴向稍向框外方向直刺0.2寸,风池穴直刺1寸,巨髎直刺0.5寸,瞳子髎向外斜刺0.5寸,留针30m i n,每10m in四关穴、足三里穴、光明穴、阳陵泉,太溪行针一次,眼针及头针间隔使用,隔日治疗一次,十次一个疗程。按上述疗法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双眼异物感明显减轻,5个疗程后患者异物感完全消失,视力稳定,黑蒙范围不再扩大。

三、讨论

按经络辨证,目与人体多条经脉相关,《灵枢口问篇》云: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人体十二正经中足三阳本经均起自目及目周,手三阳经通过支脉联系于目,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及足三阳经亦与目密切联系,目与周身经脉联系广泛。因此取穴远近结合,注重整体调节为取穴原则。从五脏与目的关系,《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足厥阴肝经通目系,肝开窍于目,《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肝受血而能视,以肝藏血对目系功能的影响最大,故选取肝胆经脉,滋肝血,调肝气,十分重要。从本病证型上看,视神经萎缩证型主要为肝气郁结、肝肾不足、气虚血瘀、气血两虚、脾肾阳虚及。肾虚肝郁等型[1][2],可见本病和五脏关系最密切的是肝肾。此类患者多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云:青盲者,谓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古人已经认识到青盲并非目系单独为病,仅仅使用局部穴位不能达到很好的疗效,我们除了对目周穴位的选用之外,应该注重整体调节在本病中的重要作用,球后穴是治疗本病的有效穴位,晴明穴疏通经气以明目,风池、光明调节肝胆经气,阳陵泉以疏肝解郁。太冲,太溪调补肝肾,足三里调补脾胃以滋养全身气血以养后天之不足。有研究表明[3],头针的使用可以有效改善视网膜微循环,结合头针视区的使用,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针灸治疗可以采用远近结合的方式,采用眼周穴位、眼针、头针结合体针的方法,近以治目,远以调体的方式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姚芳蔚,肖国士,苏藩,等.视神经萎缩证治(专题笔谈)[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2,2(4):223228.

[2]视神经萎缩证治(专题笔谈)[J].中医杂志,1989,30(2):49.

[3]李石良,陈汉平,郑蕙田,等.针刺对试验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J].中国针灸,1997,17(7):405409.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