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肾炎
免疫性肾炎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原发于肾脏的慢性肾小球疾病。又称为原发性免疫性肾炎与继发性者相区别。临床上将由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等引起的继发性慢性肾脏损害,按其原发病命名,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由于这些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主要依据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与原发性者有很大区别。在中国免疫性肾炎的发病率仍很高,1981年人群发生率为0.28~0.89%,是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重要病因之一(占60%)。不同病因引起的免疫性肾炎在症状上相似,治疗上有共同之处,但预后从轻到重各不相同。本病主要是通过免疫性反应造成的肾损伤。不同的病因可以有相同的肾损害。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高血压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起病可急可缓,但多数病例不是从急性肾炎演变而来。因此,对免疫性肾炎的理解,应为潜在病理改变的持续性或进行性发展,使病情迁延,成为慢性,而不单纯是急性肾炎的慢性阶段。现代医学可通过肾活检了解肾组织的病理变化以确定预后并指导治疗。
多数免疫性肾炎的病因尚不清楚,研究证明,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虫等都可以通过免疫发病机理引起本病。尤其是病毒感染可能是造成多数免疫性肾炎的病因。因药物、代谢紊乱、自身抗体等病因引起的肾脏病变,只是全身性损害的一部分,属继发性肾脏病变。1960年后,根据动物实验研究,将肾炎分为原位免疫复合物型肾炎、循环免疫复合物型肾炎、难溶性或不溶性免疫复合物型肾炎等。1980年后已明确细胞免疫的重要作用。同时,注意到本病的遗传背景,认为某些类型肾炎与其组织相关性抗原类型(HLAtyping)密切相关。此外,非免疫性损伤机理,如高血压、高蛋白质饮食增加肾脏负荷,大量蛋白尿造成肾小球硬化等,都可加重免疫性肾炎的病理改变。
1、功能性蛋白尿,特别是体位性蛋白尿,在青少年中不少见。排除此种情况需做立卧位蛋白尿定性、定量及免疫化学分析。体位性蛋白尿不应该出现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
2、排除继发性肾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药物或化学物质以及肿瘤引起的肾脏损害。
3、与慢性肾盂肾炎区别。慢性肾盂肾炎不是肾小球疾病,而是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很少引起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一般
4、高血压性肾损害。免疫性肾炎多发生在青壮年,高血压继发肾损害的发生年龄较晚。病史中高血压与蛋白尿发生次序的先后对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高血压继发肾损害时尿蛋白定量较低,红细胞管型少见,有尿检异常时,肾功能损害较明显,常伴有心、脑等其它内脏损害。
5、急性肾炎。急性肾炎病程较短,常有血清补体降低,起病前有先驱感染,通常不存在长期持续的高血压,无眼底变化。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