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手足口病发病数居全国首位
自治区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所副所长李海介绍,从目前监测的情况看,今年广西的手足口病病例数、死亡数,与2010年、2012年等疫情严重的年份相比,还是低很多,但是监测发现,导致发病的病原体中,EV71病毒的比例上升较快,这就需要引起重视,因为这种病毒与危重症、死亡病例密切相关。
据介绍,感染EV71病毒,容易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4~7月的发病高峰期即将到来,EV71病毒的比例上升较快是个危险信号,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尽可能降低危重、死亡病例数。
根据2009~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分析,卫生部门确定南宁兴宁区、青秀区、西乡塘区等20个县(市、区)(详见附表)为手足口病防控重点地区。在4~7月和9~10月的手足口病流行季节,这些地区将通过电视滚动字幕、新闻报道、专题讲座、专家热线、短信平台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
根据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饭前便后不洗或少洗手、近一周与其他儿童共用玩具、与患者有接触史,以及家长缺乏防病知识,这些都是手足口病的流行高危因素。
为此,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制定的《2014年广西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突出实施“洗手行动”和“消毒行动”。
卫生部门将联手教育部门,完善托幼机构、学校的洗手设施,保证清洁流动水、肥皂或洗手液的供应,每个洗手处均会张贴正确洗手方式教育图。不仅是儿童,家长、幼儿园及学校的工作人员,在饭前便后、接触儿童前、处理粪便及呕吐物、更换尿布后,都要正确洗手。
此外,还有针对儿童日用品、托幼机构和小学公共场所的“消毒行动”,特别是在4~7月和9~10月的疾病流行季节,将组织托幼机构、小学对门把手、儿童玩具、餐具、衣物和日常生活用品进行预防性清洗消毒。
卫生部门对手足口病的救治也提出了要求。二级(含)以上医院要成立以儿科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手足口病临床救治专家小组,确保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最大限度地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各医院对发热合并疱疹病例,及时进行分诊,实行隔离候诊与单独诊室诊断、治疗。对留观及住院的病人实施单独病房隔离治疗,不能与其他病种患儿住同一病房。
医院的专用诊室每天定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病房里患儿的日用品、玩具、尿布、奶具、餐具等,也都要分别进行消毒。
疾控专家特别提醒,已经患过手足口病的孩子也不能放松防控。因为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很多,同个孩子可能会因为感染不同型别的肠道病毒而多次发病。
一旦家长或老师发现儿童出现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症状,应及早送到正规医院诊断治疗。
感染初期患者表现为低热、流涕、食欲下降、口痛、呕吐、腹泻等。口腔黏膜出现小疱疹,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也可以出现在扁桃体、牙龈及咽部等,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在口腔病变的同时皮肤可以出现斑丘疹,以手足为多见,皮疹主要分布于手背、指间,偶见于躯干、大腿、臀部、上臂等处,呈离心性分布,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直径约3~7mm,质地稍硬,几个至数十个不等,2~3日自行吸收,不留痂。大多数为良性过程,多自愈,但可复发,有时伴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等。在中国部分地区、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暴发的手足口病中,均出现与EV71感染有关的严重中枢感染,甚至发生致死性脑病、肺出血和心肌炎猝死。EV71累及神经系统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1~2岁幼儿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病以粪-口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尚无疫苗预防,因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需要家长和儿童做好以洗手为主的“四个行动”。
一是“洗手行动”,正确洗手是目前防控手足口病最简便有效的健康干预,家长在接触儿童前、处理粪便、呕吐物或更换尿布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及流动的水洗手;外出归来、饭前便后都要给儿童洗手。
二是“清洗行动”,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尿布,勤晒衣被;经常清洗、消毒儿童使用餐具、奶瓶、奶嘴、玩具和其他物品;可用高温(>56℃)、漂白粉或紫外线照射进行消毒。
四是“保护行动”,做好自我保护,幼儿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到医院看病时尽量戴口罩。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