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每百人中就有5人患哮喘 专家告诉你如何防治
5月7日是第15个“世界哮喘日”,今年哮喘日的主题为“哮喘是可以控制的”。春季是哮喘的高发季节,而受寒冷、空气干燥等地域气候影响,北方是哮喘的高发地区。目前,我市哮喘病的发病率约为5%,且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记者走访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哈医大二院等多家医院发现,近半个月来,哮喘患者大幅增多,比去年同期增多了近二成。
6岁的童童自4月初父母带她郊游后就开始咳嗽。起初,家长以为孩子冻感冒了,但吃感冒药,又用抗生素,却反反复复不见好。到医院一检查,孩子患上的不是感冒,而是哮喘。
“不一定所有哮喘都喘,有时久治不愈的咳嗽也可能是哮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副院长、著名儿科专家王有鹏告诉记者,哮喘除了胸闷、咳喘、呼吸困难等典型症状外,咳嗽也是哮喘的变异特征,变异性哮喘约占哮喘患者的30%。
任立红:很多家长将哮喘患儿反复咳嗽认为是患了感冒、肺炎等疾病而延误了治疗。家长要留意:如果孩子反复咳嗽超过一个月;凌晨到清早咳嗽加重;使用抗生素和止咳药没效果,用抗过敏及止咳药效果明显;剧烈运动后或吸入冷空气后咳嗽加剧等,应带孩子及时检查,看是否患上了哮喘。
孩子患上哮喘后,打针、吃药症状控制了就没事了,不用继续治疗,下次犯病了再治。
王有鹏: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儿童哮喘防比治更重要,控制病症只是治标,气道高反应性的病理症状和过敏体质仍然存在,一旦受到过敏原刺激还会发作,而且下次发病可能会更重。如果严重哮喘发作,造成呼吸困难,甚至会丧命。
因此,孩子哮喘症状得到控制后,家长也不能忽视其治疗,缓解期是治疗的最佳时期,是调整全身机能的有利时机。在缓解期可由专业哮喘科医生对其进行脱敏治疗、中药扶正治疗等。
王有鹏提出,对哮喘病应该进行三级预防。初级预防应该从孕妇怀孕期开始,尤其是患有哮喘病或过敏体质的孕妇应格外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避免哮喘疾病在孕期发作。此外,是饮食预防,研究表明,大量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可明显增加哮喘的发病率。因此,孕妇在孕期对鱼、虾等食物应适量食用。
次级预防是无症状期预防,婴幼儿期间,如果孩子出现湿疹时要及时治疗,不要只是简单地涂些药膏了事,应尽早查出过敏原,平时注意尽量远离过敏原,以防由于过敏引发哮喘。
三级预防包括防止疾病加重或晚期后遗症的一切措施。对于哮喘的高危儿童,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变化,及时到医院治疗。
记者来到哈医大二院看到,仅一上午儿内科就接诊了十多名哮喘患儿。
儿内科主任任立红告诉记者,每年春季从4月中旬到5月中旬是哮喘的高发季节,近半个多月来,哮喘患儿逐渐增多。3岁以上是儿童哮喘的高发年龄,其中,5岁至8岁的哮喘患儿占整体患者的60%。近两年,哮喘患儿的数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今年春季接诊的哮喘患儿比去年明显增多。
此外,任立红介绍,8岁以下的儿童是哮喘病的高发人群,但80%的小儿哮喘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自行痊愈。但如果孩子父母患有哮喘或治疗中只能靠激素治疗的患儿,其发展为成人哮喘的几率会大幅增加。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王有鹏介绍说,人们都说哮喘去不了根,谈到哮喘就会色变,但在专业医生的规范系统治疗下,80%的患者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并能长期不发作。
哮喘治疗是一个长期、综合性的防护和治疗的过程,且防重于治,因此,患者要保持急性发作期和缓和期的连贯性治疗。没有哮喘症状时,也要按医嘱要求连续用药,并严格规范管理自己的生活起居。
王有鹏说,哮喘患者饮食中的蛋白质、脂肪、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都不能少。
日常饮食——供给足够的营养物质,如牛奶、豆制品、鱼类、瘦肉类,各种谷类;富含钙元素和铁元素的食物,如排骨汤、黑木耳等;同时还要注意多吃水果和蔬菜。
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要避免食用产气类食物,如地瓜、大豆等,以免产生腹胀,加重喘息。同时对一些“发物”也要忌口,如带鱼、螃蟹、鸡肉、狗肉、驴肉、马肉、韭菜、生葱、大蒜和辣椒等。
哮喘继续发作的患者,宜吃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的食物,要多喝水,这样既可补充丢失的水分,又有利于痰液稀释和排除;禁止吸烟、饮酒。
“哮喘是一种慢性病,家庭生活调养与护理尤为重要。”任立红建议,生活居室尽量要阳光充足、整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定时通风。室内温度冬季最好保持在摄18℃—22℃之间,夏季要保持25℃—28℃之间。家里不要养猫、狗等宠物,尽量不要铺地毯。
患者应避免受凉,防止感冒,气候多变时,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积极治疗和消除感染病灶,如及时治疗鼻窦炎、扁桃体炎、龋齿等。慎用阿司匹林及水杨酸钠等易致过敏的药物。
同时要远离过敏原,对花粉、粉尘、冷空气、霉菌、烟尘等过敏的患者,外出应尽量戴口罩,进行有效预防。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提高哮喘患者抗病能力,但进行体育锻炼一定要根据身体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项目,开始要选择舒缓柔和的项目,活动强度由弱到强,时间从短到长。例如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时间,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运动地点避免在人群密集处或马路边。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