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哮喘病情
自2007年开始,世界哮喘日主题恒定为“哮喘是可以控制的”,也即,哮喘通过规范化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然而,在我国这一理念还不够深入人心,哮喘规范治疗的情况并不乐观。根据普陀区人民医院对普陀区中小学生开展的调查显示,哮喘控制评分差的患者中,55.6%不用药,使用吸入激素的仅占22.2%。亚太地区调查则揭示,中国地区42%的哮喘未得到有效控制,使用吸入治疗者仅为15%。普陀区人民医院在治疗慢性气道疾病领域(如哮喘、慢阻肺等),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本期专刊,记者采访了该院呼吸内科主任杭晶卿,请她为读者讲解规范对症治疗哮喘的经验。
杭晶卿介绍: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患病率不一。一般来说,儿童哮喘患病率为0.2%至7.4%,成人哮喘患病率为1.1%至9.9%。2002年,我国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为0.12%至3.34%,较10年前明显上升。专家强调,哮喘防治的关键在于明确诊断、规范治疗。普陀区人民医院呼吸科在哮喘、慢阻肺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按照全球哮喘防治倡议规范化治疗哮喘,成为医院的一大特色。
何为规范化治疗?首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等,对是否哮喘做出正确判断;然后,给予患者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指导其用药、哮喘自我监护以及随访方案。治疗期间,医生嘱咐患者定期随访,根据其症状、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以及诱导痰细胞分析等作出判断,对患者治疗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如此可达到控制哮喘的目标。杭晶卿同时提醒,老年人患哮喘很容易被忽视,往往会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以致无法得到合适的治疗。
在普陀区人民医院,规范化治疗哮喘已收获显著疗效。专家介绍,79岁的男性患者来医院就诊,他反复咳嗽胸闷4至5年有余,常伴有夜间憋醒。冬春两季,日间以咳嗽、胸闷为主,夜间症状较重,反复憋醒。在他院治疗时,患者被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使用万托林、抗生素、茶碱类药物。来到普陀区人民医院后,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医生发现,他患有慢性荨麻疹病史,多次发生口唇水肿。进行肺功能检查后,才发现患者肺功能已明显减退,呈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最终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重度持续)。
根据患者这种情况,医生给予吸入激素联合长效支气管扩张剂等规范化治疗。治疗1月后随访,患者咳嗽、胸闷症状有明显缓解,继续原方案治疗,随访10个月后,再次进行疾病评估,发现患者有时出现夜间胸闷短暂发作,每个月两次以上,肺功能检查仍有轻度减退,呼出气一氧化氮明显升高,未达到完全控制,随即加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最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达到哮喘完全控制,活动能力明显得到改善。
杭晶卿说,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慢性”说明它长期存在,“炎症”说明呼吸道存在着发炎引起的肿胀和黏液增多。这里所说的“炎症”,是一种因机体免疫反应造成的组织损伤,而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感染、需要抗生素治疗的炎症。由于哮喘患者呼吸道炎症长期存在,因此需要长期规范治疗,治疗核心是吸入糖皮质激素。可惜的是,人们往往对激素存在畏惧心理,畏惧激素的副作用,因此不愿接受此类药物的长期治疗。
专家对此特别澄清: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氢化可的松等)经口服或静脉给药时,全身副作用较多,不宜长期应用;然而,吸入制剂就不同了,由于是局部给药,直接进入气道发挥作用,所需剂量相对于口服或静脉给药的剂量大大减少,全身副作用(如肥胖、骨质疏松、糖尿病等)极少发生,对人体很安全,亦不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相反,若因不了解吸入激素治疗的特点,过分担心所谓的“副作用”,在缓解期不用任何药物,使哮喘反复发作,久而久之,患者肺功能将受到不可逆的严重损害,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医生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在患者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依从性,对控制哮喘病情制起关键作用。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