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位置性眩晕位置性眩晕

发布日期:2014-11-03 18:00:26 浏览次数:1600

此症预后良好,可在一年左右不治自愈。个别长期不愈者可采用对症疗法,如口服安定、俗维素药物。亦可采用强迫体位锻炼,利用具有疲劳反应的特性,每日固定在诱发体位上进行长期锻炼,久之即可适应而不再有眩晕感。如眩晕严重,应用4%利多卡因、硫酸链霉素做鼓室内注射,可收良效。

长期保守治疗无效,可采取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有条件者最好做后壶腹神经切断,可单纯消除后半规管壶腹嵴的异常冲动而治愈。

采用耳内镫骨手术切口,将鼓膜皮片翻向前方,暴露锤砧关节和圆窗,用金钢石钻头将圆窗底水平磨去1~2mm。为便于手术操作,可先用钻将外耳道后下骨壁磨去少许,使圆窗暴露清楚。后壶腹神经适位于圆窗膜附丽内缘之内1mm,在显微镜下辨清神经后,用钩钩起并切断之,将其复回鼓膜,填塞外耳道。

【病理改变】

1.可能因椭圆囊自发性退变,耳石自囊斑上脱落,沉积在后壶腹嵴上。

2.炎症或外伤亦可诱发此症,例如在病毒性迷路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过程中,白细胞、吞噬细胞或内皮屑质进入内淋巴液中;脑外伤或镫骨手术,血液进入内淋巴液中,都可形成有形颗粒,而沉积在壶腹嵴顶。Barber报告,颞骨纵行骨折,47%的病人可出现位置性眩晕,无骨折出现此征者亦有20%。Dix及Hallpike(1952年)报告100例中耳炎病人,26%并有位置性眩晕。耳部手术如鼓室成形、乳突根治等损伤前庭,亦可并发本病。

3.Lindsay、Cawthorne病理发现,前庭前动脉和上前庭神经支分布的椭圆囊和上半规管及外半规管变性,而球囊和后半规管均正常,故认为高血压心脏病和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可引起前庭前动脉栓塞,而致耳石膜变性、脱落,沉积在壶腹嵴上。

4.γ球蛋白血症,球蛋白沉积在壶腹嵴上,或酗酒者酒精使壶腹嵴变薄,均可产生本征。重度耳聋儿童戴用高强度(120~130dB)助听器时,约有半数发生位置性眩晕。

一旦壶腹嵴石形成,当头取直立位时,后半规管嵴顶即呈垂直位,如侧卧于患耳,则后半规管壶腹嵴即转为水平位,嵴顶有耳后沉着,因重力作用而偏离壶腹,可产生刺激并发生眩晕和眼震。如炎性颗粒粘附不牢,多次变换头位,颗粒脱落游散,不再构成刺激,便产生疲劳现象。反之,如耳石粘着坚固,经久不脱,虽经反复变换头位,刺激强度不减,可构成非疲劳型,后者常数年不愈,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1.周身情况良好,只在某种体位或头位时发生眩晕、恶心呕吐等,如变换体位到另侧,好迅速好转,重复某种体位后症状又出现。一般潜伏期2~3秒,持续时间很少超过1分钟,很少有恶心、呕吐、冷汗现象,更少发生倾倒。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