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比伏伴随乙肝长期治疗 绝非终生服药
在治疗方面,各国专家的共识是,慢性乙肝病人管理必须从短期管理迈向长期管理。目前多个权威指南制定的慢性乙肝治疗最终目标是预防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慢性乙肝要长期管理,绝非终生服药。
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人们只能眼看着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自然发展而束手无策。因而人们总结出“”三部曲的说法:经母婴传播途径或幼年期感染的慢性乙肝患者,有40%左右会发展成肝硬化;而成年期感染的乙肝患者中,发展成肝硬化的大约占其中的15%~20%。
但是,自从1992年干扰素被批准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以后,特别是1998年拉米夫定被批准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以来,不断有新的干扰素或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问世,包括:长效干扰素、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素比伏)、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从而使乙型肝炎的治疗获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实践表明,在现有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下,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达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阻断肝脏炎症病变的进展,维持肝功能的长期稳定,减少或阻止病情发展到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的后果,少数患者甚至可能达到彻底清除体内乙肝病毒的效果。
过去认为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是不可逆转的,一旦形成只能看着它发展。而现在,临床研究和实践证实,经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长期抑制病毒.不少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没有发展成肝硬化;有的有明显肝纤维化的患者,其肝纤维化显著减轻或消失;甚至有的患者的肝硬化程度也不同程度的减轻、好转。
经过长期随访研究显示,经过有效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远远低于没有经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而且治疗得越早,效果越好,肝硬化(平均发生率降低至10%左右)、肝癌的发生率越低。由此证明过去所谓的“肝炎、肝硬化、肝癌”发展已被打断。
e抗原双达标12个月后可停药
解放军302医院肝病科主任张鸿飞教授指出,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后,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患者一旦实现“双达标”,即e抗原血清学转换以及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再坚持治疗12个月就可考虑停药;而e抗原阴性病人在乙肝病毒DNA测不到,同时转氨酶正常后,再继续巩固治疗18个月,也可考虑停药。
坚持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最新统计,目前我国约有59%的慢性乙肝患者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目前我国约有慢性乙肝患者3000万人,如不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其中15%~25%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等。
很多慢性乙肝患者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俗称转氨酶)水平或乙肝病毒DNA作为判断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唯一指标,或者将保肝药视为减缓慢性乙肝发展的药物。张鸿飞说,实际上,即使转氨酶及乙肝病毒DNA的指标低,也可能伴有肝脏损伤;保肝药仅能暂时改善肝脏功能,无法阻断病毒复制。因此,专科医生应依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结合患者年龄、临床症状、家族史等进行综合评价,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对难以确定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应进行肝组织活检。
抑制病毒与免疫控制双管齐下
专家还指出,乙肝治疗要双管齐下,单纯抑制病毒是不够的,还要实现持久的免疫控制。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庄辉院士指出,从发病机制看,乙肝病毒持续感染人体主要是机体缺乏有效的免疫力。因此治疗不能只抑制病毒,还要调动人体抗乙肝病毒的免疫力,使被感染细胞有可能获得持续清除病毒的能力。
解放军302医院肝病科主任张鸿飞教授还指出,在乙肝病毒DNA抑制率方面,核苷(酸)类似物高于干扰素,其中以替比夫定(素比伏)与恩替卡韦较高。在e抗原血清学转换方面,则干扰素更有优势,而核苷(酸)类似物中只有素比伏(替比夫定)在e抗原转换方面的表现与干扰素接近。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