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乙肝免疫控制很关键
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也是“肝炎大国”,危害最大的是乙型和丙型肝炎。谈到这两种肝炎的治疗,武汉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杨东亮教授指出,“和公众所熟悉的乙肝相比,这几年丙肝的治疗进展很快,使用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可以使超过70%的丙肝患者体内的病毒被彻底清除,也就是说,大多数丙肝可以治愈,随着新的抗丙肝药物的出现,在未来的几年,丙肝治愈率还将进一步提高。由于乙肝病毒复制和感染的复杂性,目前乙肝很难彻底治愈。但是在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的过程中,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受访专家:杨东亮,武汉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医药卫生中青年科技之星,卫生部和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卫生部-强生优秀中青年临床医师奖获得者。(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周五下午)
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杨东亮教授介绍,通俗地讲,乙肝是一场机体免疫系统与乙肝病毒之间的战争,肝细胞就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如果机体针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适度而有效,病毒很快被清除,疾病持续时间短,仅表现为急性肝炎或者完全没有肝炎。如果这种免疫反应过强,有可能导致重症肝炎。如果免疫反应太弱,一方面不能有效的清除病毒,另一方面又引起肝细胞损伤和坏死,旷日持久,就会导致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如果在现有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增强或者调节机体针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持久抑制乙肝病毒繁殖,减轻肝脏的炎症和损伤,则有可能达到“免疫控制”的目的。
●停药不复发
“持久免疫”是关键
上面说到乙肝治疗时“免疫”的重要作用,那何谓“持久的免疫控制”呢?杨东亮教授解释说:“持久免疫控制是指慢性乙肝治疗停药后所达到的一种持久应答状态,是慢性乙肝的临床治疗目标,实现持久免疫控制的患者可以长期停药,病情不复发。”
杨东亮介绍,目前的慢性乙肝药物中,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干扰素,有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类(如派罗欣),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另一类是核苷(酸)类似物,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少体内乙肝病毒的数量。在机体免疫系统和乙肝病毒的厮杀战里,核苷(酸)类似物的作战方针是减少病毒,让机体面对的对手少一些;而干扰素则是一方面降低病毒数量,打击对手,另一方面增强机体自己的实力,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打败敌人,还让敌人从此不敢来犯。由此来看,使用干扰素的乙肝患者可能更容易达到“持久免疫控制”的理想状态。
●年轻未育患者
首先考虑干扰素治疗
说到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时,杨东亮教授指出,“医生应该从病人经济和生活的角度去考虑治疗方案的选择。核苷(酸)类似物的优势在于口服方便、价格相对便宜,但需长期服药,疗程不固定,耐药问题也十分严峻。干扰素治疗尽管要注射给药,不那么方便,很多人担心它的副作用,但在肝炎抗病毒治疗中它的优越性也很明显。杨东亮介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联合治疗:即抗病毒+免疫调节治疗将是有效控制乙肝疾病进展的重要途径。而干扰素的双重作用机制,更好的符合了这种趋势。2010年我国乙肝防治指南指出,我国已批准干扰素用于慢性乙肝治疗。尤其对于年轻、初治、病毒载量相对较低、转氨酶高、有生育需求,无干扰素禁忌症的患者,更应优先考虑使用干扰素治疗,经济条件好首选长效干扰素治疗。
●早期监测
乙肝治疗风向标
由于乙肝治疗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治疗过程中,哪些指标能帮助我们评价甚至预测疗效呢?
杨东亮介绍道,在慢性乙肝治疗过程中有三大类指标需要监测:病毒学(包括乙肝病毒DNA,E抗原定量,S抗原定量)、生化学(转氨酶ALT的水平主要反映肝脏炎症的变化)和组织学(有条件的患者可以做肝脏活检)。治疗前和治疗中每3个月监测一次病毒学和生化学指标,6个月检查一次肝、胆、脾B超,根据检查结果评价治疗的效果并适时调整治疗药物和方案,从而达到优化治疗的目的,使患者受益。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