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要不要吃保肝药
受访专家: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所 程良斌
黄先生致电本报寻医热线88567561:患有多年的乙肝,一直在吃保肝的药,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保肝治疗没必要,因此感到困惑:过去医生总是强调保护肝功能,现在为什么说保肝治疗没有必要?自己还要不要做保肝治疗呢?如果停止保肝治疗后转氨酶反弹怎么办?
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所程良斌教授介绍,所谓保肝治疗,是指通过药物或者其他治疗手段(比如人工肝),修复损伤的肝细胞,使坏死的肝细胞再生,缓解肝细胞的炎症,达到保护肝脏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我国肝病科医生对保肝药物的认识和应用也逐步走向理性,改变了既往过分依赖保肝药物治疗各种肝病的行为,病因治疗得到高度重视。“但是,也没有理由因此而否定肝脏细胞保护药物的治疗价值。”程良斌教授提醒,不同的病人、病情不同,保肝治疗的药物和方法也有差别,选择什么样的保肝药物或方法,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
程良斌教授说,毫无疑问,祛除病因是各种肝病治疗的关键,如对于酒精性肝病必须首先戒酒,药物性肝病必须首先停止使用肝损药物,肥胖和高脂血症等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重点在于节食和运动而不是药物。
我国在慢性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疗上走过弯路,过去一味强调保肝治疗,甚至错误地以为,转氨酶正常了,肝脏的损害就停止了。其实不然,从某种意义上讲,保肝治疗不过是治标而非治本,一旦停止使用保肝药,转氨酶又会再次升高。当前在医学界已经达成共识,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最关键的措施还是抗病毒治疗而非保肝治疗,这如同“釜底抽薪”与“扬汤止沸”的道理一样。
遗憾的是,还有很多肝病目前还无法针对病因治疗,比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某些遗传性肝病等,现阶段无法消除病因。
此外,即使是那些有因可查、可除的肝病,也绝非针对病因治疗就能解决全部问题。比如,慢性病毒性肝炎,并不是所有患者都有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不少患者需要长期保肝治疗,即使是在实施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由于在取得显效之前,肝脏炎症反应明显,辅以保肝药物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药物性肝炎在停止用药之后,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转氨酶不能复常、胆红素持续异常,需要适当使用保肝药物,以减轻肝脏损害;急性酒精性肝炎往往伴有肝细胞损害,也有必要护肝治疗。
因此,作为各种肝脏疾病重要治疗手段的保肝药物,其应用价值不容忽视。在肝病治疗中,过度强调病因治疗,全盘否定保肝药物或保肝治疗的意义,或者不重视病因治疗,一味“保肝”,或者病因治疗已经取得明显效果仍然长期滥用保肝药物都是不正确的。
临床上,许多患者抱怨,一些保肝药物尤其是降酶药物如五味子和甘草酸制剂等停止使用后很快出现转氨酶回升,即所谓“反弹”。保肝降酶药物停用后为何出现反弹?这是因为,降酶药的作用主要通过直接抑制转氨酶活性和保护肝细胞的作用达到降酶效果,是“被动”的保肝而不是主动的病因治疗,用药过程中如果肝损害病因未消除,一旦停药,反映肝损害的指标如转氨酶等再度异常就不足为奇了;另外,用降酶药后肝外组织中的酶被药物抑制或灭活,而肝细胞的损害没有停止,“肝酶”持续释放到血流,降酶药物一旦撤除,血液中的“肝酶”随即升高,这自然容易理解了。
同时,还应该注意的是,对于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患者,停用降酶药之后出现的转氨酶“反弹”与抗病毒药物停药或耐药后的反弹是有区别的,后者伴有肝损害的加剧,前者不过是“原貌”的重现。因此,专家建议保肝降酶药物应该在转氨酶正常后,逐步减量而方可停药,否则容易出现转氨酶的“反弹”。
不少肝病患者,不论病情轻重,总喜欢吃点保肝药,以为保肝药是保护肝脏的,多多益善,多服、常服不会有害处。殊不知,滥用保肝药不仅会增加肝脏的负担,同时,一些保肝药长期在体内蓄积,还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原因很简单: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俗称“人体化工厂”,任何药物包括保肝药物,也要经过肝脏的代谢,药物不仅可加重肝脏代谢的负担,同时代谢产物也可能产生毒性反应和毒性物质,正所谓“是药三分毒”。另外,长期滥用保肝药物还会增加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心理,从而干扰肝病的病因治疗和用药,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因此,根据不同的肝脏疾病、不同的人群,选择合适的保肝药物是十分重要的。
来源网址